584 临别夜叙-第3/3页
历史上的人,根本不用亲至战场,就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让敌军闻风丧胆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了,两只手都可以数得过来。倒是自以为自己满腹经纶,是一个“诸葛亮”,真到事上了却束手无策,惊恐万状,满面流泪,成了“带汁诸葛亮”的这种人,数不胜数。
许多事情,不事到临头,够呛能被逼出来。单单只是安排指挥,根本不亲至战场的人,没有亲临的压迫感。他们闻不到血腥味儿,冻不着、饿不着的,也不会把全部的心身、意志都用进去。
“贵兵神速”就不说了,就这样弄,不能及时决策不说,一切的事情,上下间不能直接沟通,还得拐上一个弯儿,多一步手续,也是一件失败重要的原因。
对兵法庆堂虽然不懂,但是这个话儿他同意:你坐在家里,观摩一百个商贾的传记,把别人的那些赚钱经,背得滚瓜烂熟的,真正做买卖也未必赚钱,不可预料的太多了!不亲自出去门试一试,很大的可能,连街上卖菜的阿婆都不如。
然而本朝自从立国以来,前人就定下了这么个规矩。如今经过这么多年,有些东西,早已经根深蒂固了,要大船调头实在是太难。朝堂上迂腐的人太多了,就算是死,他们也坚决不会改的,明白人再怎么着急也没有用。
因这些事儿,之前众人闲了的时候,在酒席上也曾经提出来议论,当年太祖皇帝的时候,“杯酒释兵权”这件事,到底做的是对还是不对。
兄弟俩当夜吃了一醉,第二天起来,玉堂便就出了南熏门,率领人马往南面走了,打仗去了。庆堂送完他,在驿路跟前久久停驻,直到人影都看不见了,才转过身回来。
玉堂率人马一路南下,在嘉禾那招募的那批人,也赶过来在路上会合了。一行人途径江陵的时候,江陵周边的百姓,因听说了玉堂募兵的事情,想要投奔的还不少。这些人经过玉堂祖母、阿姊的承诺,动用她们的关系,早已经在半路上等着了。
玉堂途径这里的时候,只是暂住,没有太多的时间耽搁。募兵这种事手续多,太过繁杂,倘若轻易把他们给收了,将来一旦有人问责下来,就是个麻烦。然而这些人等了这么久,全推了不要,冷了大伙儿的心不说,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儿。
幸而玉堂的祖母与新上任的江陵府知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冯尧臣有些私交,冯知府已经答应了说,手续什么的可以过后再补办,玉堂这才放了心,在吴地又招募了一批人。这个时候,“飞虎军”已经扩充到三千多个人。
(本章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