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学界之乱-第2/3页





        恁地奔忙,之前从没有经历过。身上的担子突然一重,有些太累,多少都有些吃不消,然而这些累众人不怕。

        于沛管辖的地方,零散路远。来回地走,脚上打了许多血泡,血泡很快又磨得破了,鞋袜早就染红了,于沛根本顾不上管顾;李云山这两日染病在身,却不敢歇息,拄着个拐棍儿指挥施粥。

        知道粮米来之不易,难筹不说,灾民正眼巴巴等着救命,众人连饭食都省俭了。有一个班头,领着十几个军士,到偏远的地方去放赈,半路上吃抢的人打破了头,仍抱着粮袋不肯松手。待制上了年纪的人,尚且奔波劳碌废寝忘食,这些年纪比他轻的,区区多受一点累,又算得了什么!众人没一个叫苦的。更何况为国为民出些力,本来就是份内的事。

        包待制这边的人马,都忙得脚不沾地不说,州衙那里,这些日子也没法消停。先是修渠的丁壮要饷,管的不予又骂道:“修渠不成,要甚饷银!”众人闻听这话怒了,聚集起来二三百人,齐过来找知州要闹事,幸喜得陈度调拨过来一百人的饷银,回去的先与,暂时将此事压将下来。

        正忐忑间,偏偏儒生们不安分,必要写出文章来,不知轻重地针砭时弊。有几个出头,一条条列了余深许多条罪状,动静恁大,哪里压制地住!孙炳、钟翰怕他闹大,请了名儒牟正霖,命写文章,以正视听。

        岂料正霖推辞道:“学生不过是一介寒儒,素无才德,籍祖宗之名开设义塾,教化寒族,犹恐才学粗浅有诬先贤,怎敢轻议相公之事?此事学生不堪驱使。”因他不写,孙炳、钟翰这两个,另请了仲尼嫡孙孔源来,由他去写这一篇文章。

        不怪这两个请孔源,这人确实有些才能。当初陈州饥荒最严重的时候,孔源专门写了篇文章,夸奖割肉飨母的孝子周越,不食奉姑的贤媳黄姗,博得一班人都喝彩。凭着这一篇文章,陈州城城内,孔源的名声已无人不知。

        前些时候衙门里牵头,本处的上厅行首阎都惜、唐师师在勾栏唱时,分文不取,一场只每人出十两银子的功德钱来赈灾即可,可惜来的人不多。

        因这件事儿,孔源又写了一篇文章,讲一些纤纤教坊奇女子,愧杀八尺须眉伟丈夫之类的话。立意新颖,声情并茂,博得许多人喝彩,没去的人若看了,怕要羞得躲到地缝里去,今番必然不负众望。

        只不过因孔源出了名儿,有人便开始嫉妒起来,背地里不怀好意地笑道:“说什么‘纤纤教坊奇女子,愧杀八尺须眉伟丈夫’,成天在余深、陈数之流的跟前,评古论今揣摩习学,可不就是表面道德比众人高么?”世人都知道,好嫉妒人、故意说些风凉话的,到处都有,孔源干脆也懒得管他。

        当下为了正视听,孔源立刻写了一文章,直夸奖知州许多年来不辞劳苦扶危救困、施粥施药,抚恤死丧、安置百姓,建设庠序、严格治军,专敬僧道、重爱黎民。学子不肯感恩正视,趁天灾而滋乱生事,借谏言而毁谤造谣。闻流言则栽害廉臣,处污浊而混沌不清。

        文章的结尾,孔源怒斥众人道:“波旬诋毁如来日,流言诽谤周公时。一旦台阁怒风起,乌云驱尽昭天明。”

        这篇文章一出来,反更激起了多人的怒火,众人忿怒议论道:“霍光、王莽没有功劳?可以籍由作恶么!似这等是非不明、颠倒黑白之辈,任由奸贼祸殃百姓不肯正视,也只会遮掩搅乱混淆视听,乱人耳目。莫道这嫡孙是个假的,便是真的孔丘活了,讲这个话,也不依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