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会审-第2/3页
这间牢房关着崇祯朝凤阳镇守太监卢九德。
卢九德曾任过弘光朝司礼监秉笔太监,他也曾想降清,清廷不要他,谕旨说:“卢九德不当列名疏内,况秉笔太监本朝无此职衔,着削正严饬”。所以,算不上贰臣。
不管,谁让他是崇祯朝时的太监。
刘正宗毕竟做过侍讲,见过永王几面,卢九德大部分时间都在南方,宫里数万内侍,想见永王一面,何其难哉!
不管,一个证人太单薄,必须得两个。王化澄是玩法律的,这方面门清。
做好充分准备后,王化澄向朱亨嘉请示审案场所。
照例,三司会审的大案,一般都会找一些官员来听审,以示公正严明。因为听审的官员众多,地方小了不行。所以,三法司审案地点不是在午门外就是在京畿道。
看起来很公平,然并卵。封建王朝,之所以叫王朝,是因为凡事都必须按照君王的意志来。三司会审也不例外,君王要汝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陛下,请问上意,在何处审案?”
不知怎的,朱亨嘉忽然想起后世电视剧里经常听到的那句话:“推出午门斩首”。
淡淡地道:“便在午门外吧”。
“臣遵旨”。
审案前一天,锦衣卫指挥使陶成、锦衣卫指挥同知马吉翔,唤来了锦衣卫千户、理镇抚司刑祁彪。
其实自永乐时起,锦衣卫中真正具备特务机构职能的,也就是“北镇抚司”这一个附属机构而已。崇祯时,解散了厂卫,锦衣卫仅作为侍卫亲军存在。朱亨嘉正好相反,渐渐地不再让锦衣卫担任侍卫亲军,而是作为专门的特务机构存在。
陶成问道:“祁千户,那人现状可好?”
“禀指挥使,那人吃喝正常,倒还精神!”
马吉翔眉头紧皱:“祁千户,汝今晚务必不能让犯人睡觉,否则唯汝是问”。
“是!”
陶成奇怪地问:“马同知,汝缘何不让犯人睡觉?”
马吉翔阴阴一笑,“您有所不知。这人不睡觉,精神便不济,便容易犯错。犯的错多了,更能显出此人是骗子”。
次日早朝,光武大帝面谕群臣道:“有一僧人言是先帝第四子、永王朱慈炤。若是真先帝之子,那可就太好了。朕当抚养优恤,不令失所”。
随令侯、伯、九卿、翰林、科、道等官同往午门外审视。
午门外临时搭建的公堂上,刑部尚书王化澄端坐正中,大理寺卿蔡应昌坐于左,右都御史黄宗义坐于右。
“将那僧人带上来”,王化澄威严地大喝。
几名缇骑押着“朱慈炤”,来到了公堂之上。
“啪!”
王化澄拿出“气拍”,在案上重重一拍,“堂下何人?”
“气拍”又叫界方和抚尺,俗称“惊堂木”,是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取“规矩”之意。这东西春秋时已有,大明朝的“气拍”上刻着一条嘴凸头大、颈粗身肥、五爪锋锐、头上有角的龙,象征着皇权威严。
被折腾了一晚没睡,朱慈炤红着眼答道:“予乃先帝第四子、永王朱慈炤”。
蔡应昌喝道:“大胆!汝说是先帝之子可有凭证?”
“出宫匆忙,只有一件龙袍”。
“仅凭一件龙袍如何能做证据?吾问汝,汝既是先帝第四子,汝母为谁?先帝共有多少子女?”
“予母妃乃田贵妃,父皇共有七子六女”。
“文渊阁在太和门什么方向?”
“太和门之东”。
“汝说是贵妃娘娘之子,贵妃娘娘何名?住何宫?”
“予母妃名田秀英,住承乾宫”。
蔡应昌连问三个问题,“朱慈炤”对答如流。
蔡应昌汗出来了,一时语塞,擦了擦汗。
黄宗义发问道:“汝在文华殿都读些什么书?”
这句话听上去平淡无奇,实际上却暗藏杀机。文华殿确实是大明朝太子和其他皇子们读书的地方,但崇祯帝特殊,他把皇子们安排在端敬殿读书。
读书破万卷,杀人不用刀。黄宗义书读得多,心眼也多,一不小心便容易被他带沟里去。
不料“朱慈炤”却道:“予不在文华殿读书,在端敬殿读书”。
闻此言,黄宗义不自禁地浑身颤抖起来。好半天才沉住气,又问:“讲书几上置有何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