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平藩(二)-第3/4页



  王祥皱了皱眉:“夫人放心,吾已作好了准备,不管什么人,想打我遵义,都要崩掉他几颗牙!”

  熊氏目中含泪:“老爷,您为什么一定要和朝廷为敌呢?”

  王祥苦笑:“夫人,不是吾要和朝廷为敌,而是到了吾这个地位,汝以为吾还能下得来吗?”

  的确,功名利禄这东西,上去容易,想下来很难!

  王祥已经贵为一镇大帅,朱亨嘉想削藩,他怎么可能甘心放弃权势地位?就算他能放弃,他的心腹、亲信,依靠他作威作福的那些人,又怎么能甘心?

  古往今来,功名利禄最是害人!

  王祥的确也做好了准备。

  在军事上,因为中了朱亨嘉的反间计,他信不过石琳等异姓将领,将最精锐的部队交给王姓宗亲统带。

  他亲自领兵五万守乌江关,依靠乌江天险,防御南边的明军;令二儿子王墀遟领兵三万守永镇驿、二郎坝、怀县,依靠赤水,防御西边的明军;令大儿子王墀璯领兵三万守綦江、南川,防御北边的明军;令大将王命臣领兵五万守湄潭、桑木关、余庆、瓮水,防御东面的明军;留两万军队守遵义;又给了石琳两万杂兵去守彭水、酉阳。

  王祥的二十万大军,有战斗力的不过六、七万,其余都是些乌合之众。无独有偶,朱亨嘉派来围攻王祥的十六、七万大军,也仅有八万精锐,其余皆是各地的土司兵、藩镇兵。

  在政治上,王祥也派人和袁韬、武大定、朱化龙、詹天颜、林时泰、于大海、李占春、侯永锡等其他各镇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

  王祥给四川大大小小的藩镇都写了信,大意是:各位兄弟,唇亡齿寒啊!今天监囯靖王削我王祥的藩,你们不管,下一步,把我王大帅削掉了,就要削你们袁大帅、武大帅、朱大帅、詹大帅了!

  理是这么个理,问题是四川巡抚陈邦彦是个狠人。太狠!马应试、朱容藩等猛人都被这个狠人给灭了。

  于大海、李占春、侯永锡等小藩镇,已经被陈邦彦收服了。他们交出了驻地的行政、税收、司法等权,让朝廷在自己的驻地委派官员管理民政。自己也安心地当着朝廷的差,吃着朝廷军饷。可以说,已经彻底由藩镇转变为军官了。

  为了向朝廷表达自己的忠心,这三位“大明忠臣”将王祥派来送信的使者绑了,送到征西大将军范友贤处,受到了朝廷的表彰。

  朱化龙、詹天颜、林时泰的态度十分暖昧,摇摆不定。

  朱、詹二人是因为地盘离得远,没有切肤之疼。林时泰则是因为善于分析形势。他一分析,目前好像是靖王的势力强一些,帮王祥似乎没什么好处,反而可能惹祸上身。这个事不能干!

  王祥派去了那么多使者,结果一个肯帮他忙的藩镇都没有。不禁仰天长叹:“嗟乎!吾纵横四川这么多年,当年振臂一呼,全蜀莫敢不从!怎么今天却孤苦伶仃、形影相吊,一个朋友都没有?嗟乎!嗟乎!”

  正在哀叹,派往嘉定的使者回来了。说是嘉定州的两大藩镇袁韬、武大定,愿意跟他歃血为盟、同生共死。

  听到这个消息,王祥大喜,这袁韬、武大定二人,刚袭破嘉定州,兵势正盛,有兵七、八万。当然,当藩镇的都知道,所谓七、八万的,其实大多都是里挟来的流民、民夫之类,里头的精兵,顶多也就两、三万。不过也算得上“兵多将广”了。

  王祥和袁韬、武大定有宿怨,尤其是和袁韬,着实打过几仗,矛盾很深。

  当年,王祥是根正苗红的官军,四川督师王应熊手下的大红人。而这袁韬,乃是摇黄十三家之首,赫赫有名的大土匪“争天王”。官军剿贼,天经地义。王祥奉王应熊之命,狠狠地剿过袁韬几次,有一次把袁韬的老巢都给端了。

  袁韬也不是吃素的,陈邦彦打伪楚王朱容藩时,他也曾借势袭取了王祥治下的江津城。

  作为官军的王祥,内心深处是瞧不起这些土匪流寇的。他觉得这些贼寇,只有利益,没有信义,最是不可交。

  没想到啊没想到,关键时刻,肯为自己雪中送碳的,居然是这两个大土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