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军备-第3/4页



  走到造甲场,两千工匠正在挥汗如雨。

  大明朝盔甲种类繁多。光头盔就有锁子甲盔、抹金凤翅盔、八瓣黄铜明铁盔、六瓣盔、红顶铁盔、青苎衬盔等。甲有柳叶甲、齐腰甲、鱼鳞甲、曳撒甲、圆领甲、鸳鸯战袄(棉甲)等。

  综合各种因素。朱亨嘉决定:头盔采用八瓣黄铜明铁盔,这种头盔抵挡弓箭的效果好;甲采用棉甲,这种棉甲是在鸳鸯战袄基础上的改进型,外面是厚棉布,内衬铁网木片,军官的棉甲还有一层丝绸。用棉甲的好处是量产快、对鸟铳的防护力比铁甲高。

  “陈卿,兵甲科月产棉甲多少?”

  “月产三千多套。”

  “嗯,卿只需生产战兵的棉甲,守兵的鸳鸯战祆可以交给民间生产”,以军工拉动经济,这是穿越者的新思路。

  “臣已经联系了三家工坊,生产守兵穿的鸳鸯战祆。”

  “嗯,好!”

  

  视察完火器科、兵甲科,又来到了战马科。

  虽然南方不产战马,但运输用的滇马,各种驽马、驴子、骡子还是有的,战马科不一定要养战马嘛。

  当然,战马也是有的,全部从外地甚至外国买来。在桂林设了马场饲养。

  朱亨嘉问战马科主事周忠孝:“周卿,桂林马场现有战马多少匹?”

  见朱亨嘉问自己,周忠孝精神一振:“禀监囯,桂林马场现有战马八千匹,其中蒙古马七千匹、河曲马八百匹、还有您从大食商人那高价买来的两百匹阿拉伯马”。

  提到这个,朱亨嘉老脸一红。他见这些阿拉伯马体型比蒙古马大(蒙古马重260~370公斤,阿拉伯马重500公斤以上),脑门一热,花了三倍的价钱买来给自己的战马配种。

  哪知道这些阿拉伯马看着大,却跑不快,耐力也不如蒙古马。唯一的优点就是能负重,适合耕地和充当运输工具。

  问题是孤缺战马,不缺挽马呀。耕地有牛;运输有骡子,又能吃苦又好养!

  一想到自己出了三倍的高价,朱亨嘉恨得牙痒,“这些奸商!”

  

  勉励完了周忠孝,朱亨嘉来到了舰船科。

  他也不休息,直接问舰船科主事李文翰:“李卿,军港现在修建得如何?另外,舰船科督造了多少战船?”

  李文翰不敢怠慢:“禀监国,合浦、儋州、电白、兴安四大海港已经修建完工。战船方面,本司已向各大船场采购了网梭船一百艘、鹰船一百艘、沙船一百艘、子母船五十艘、火龙船五十艘、赤龙舟五十艘、苍山船三十艘、车轮舸三十艘、海沧船三十艘、蜈蚣船三十艘、二号福船二十艘、一号福船十艘,另外还遵照监囯谕令,仿造了西夷三桅帆船八艘、四桅大船两艘”。

  朱亨嘉听完暗笑,这些数据听起来吓人,好几百艘,其实大多是些蚊子船,真正的大中型船只也就三四十艘。

  大明朝在战船建造上有一点好,喜欢发挥民间力量,向民间船场采购。一开始是个美差,后来却变成了恶政。朝廷为了省钱,定价低,船场主想不造还不行。经常给朝廷造一次船,逼得船场主破产。

  朱亨嘉是个好监囯,为了和船场主们共同分享海洋利益,你好、我好、大家好,他改定价制为议价制,一艘船多少钱,大家商量着来。有钱挣,船场主们自然高兴,战船质量也提高了不少。知道监国急于建海军,有些船场主甚至直接把家里做海贸的旧船,改装一下当战船卖给监囯,真是一家人呀!

  “嗯,卿不光要仿制西夷战船,还要将夷船的优点用到吾大明战船的建造中”。朱亨嘉鼓励李文翰。

  “喏!”

  

  视察的最后一站是军需科,来到衙门口,军需科主事赵永和已经等候多时。

  “赵卿,桂林仓现存军粮多少?”

  “禀监国,桂林仓现有卫仓十个,储军粮一百万石”。

  朱亨嘉占了安南三府,又积极从高平莫氏、安南阮氏、安南郑氏、占城、暹罗等国购粮,所以军粮是充足的。

  “嗯。单衣、军被、军靴、水壶、毡毯等准备得怎么样了?”

  “依照监国谕令,这些东西全部交给民间生产。臣已经给几十个工坊下了订单。目前已经采购单衣、军被各十万套;军靴八万双;水壶十万个;毡毯六万条;还有各类军需不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