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吸引外资-第3/4页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里的小人并不是贬义。除去能名垂青史的几位大圣人外,我等普通百姓皆是区区小人罢了。

  越是一无所有的人,他们越敢拼搏。

  或许在商业上他们没什么能力,但要说到出一次海就能赚十亩地,无数人会趋之若鹜。

  不过在此之前,李申之需要先解决开设煤矿的问题。

  李申之与张浚说了开煤矿的打算之后,张浚没有急着表态。

  思索了一番后,张浚说道:“这石炭确实耐用,但是开采起来难度也不小。若是咱们自己组织人手,恐怕一时之间也调配不到足够的人手。”

  采煤是一项劳动和资本双重密集型的行业,即便是现代化的生产,一座煤矿也会有动辄几百上千号人。

  在张浚的眼中,种地是正经事,筑城是正经事,疏通河道是正经事,甚至纺织羊毛能勉强算是正经事。

  但是采煤,就不是什么正经事了。

  所以张浚不太愿意组织人手去采煤。

  这个心态李申之不懂。

  他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看煤炭,只把煤炭当成一种战略性资源,始终持有一种越多越好的心态。

  他不懂张浚的心态,赵不凡却懂。

  赵不凡不仅懂张浚的心态,更懂得李申之的心态。

  他从李申之热切的眼神之中就能看出来,李申之对石炭的渴求有多么地热切。虽然他不知道石炭有什么大用,但就是知道这玩意一定有大用。

  赵不凡说道:“张相公若是觉得为难,下官可以给临安捎一封书,有的是达官贵人愿意来开采石炭。”

  张浚又沉思了片刻,觉得此法倒也不是不可行,便转头问李申之道:“申之,你觉得如何?”

  李申之说道:“下官只知道石炭重要,但是对于如何开采却不甚精通,张相公作主便是。”

  李申之口中的不懂采煤,并不是不懂煤矿的建设。

  满腹小知识的他,同样积累了许多与煤矿有关的小知识。

  他所谓的不懂,是指不懂得官府应该如何与这些贵族们合作,尤其是在这种采掘业生产上的合作模式。

  张浚想了想,发现引入“外资”既可以满足李申之的需求,又可以不用抽调应天府现有的劳动力,还能示好临安府的那帮外斗外行内斗内行的鸡贼们,省得临安府的那帮蛀虫们老是给他拖后腿,简直一举三得。

  赵不凡和赵瑗本就是应天府的二把手和三把手,他们两人与张浚达成一致之后,此事便算是定了下来。

  联合临安权贵开采煤矿是赵不凡提出的建议,自然由他来组织实施。

  赵不凡当仁不让,当场开始写书信传往临安府,一口气写了十几封,依然笔耕不辍。

  赵瑗同样没闲着,他与临安府的皇家科学院进行了几度沟通之后,对皇家科学院那帮小子的心态多少有了些了解。

  原来有李申之在临安的时候,皇家科学院的理论发展日新月异,一天能出好几个激动人心的成果。

  可是李申之走了之后,他们的科研活动却屡屡碰壁。

  他们给赵瑗写过几次书信,想要让赵瑗代他们征询李申之,怎奈李申之实在是太忙,赵瑗不太好意思去打扰他。

  就算偶尔提起科研的事情,赵瑗也是以自己的名义请教李申之,没有说出皇家科学院的难题。

  而李申之并不了解皇家科学院的状况,是以每次只对赵瑗透露只言片语,对他提出的问题,启发更多于解释。

  于是乎,在瓶颈阶段卡了太久的皇室子弟们,一个个地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来应天府找李申之面授。

  这就像打游戏,一开始一天能升好几级,爽得不要不要的。玩到后来,好几个月都升不了一级,自然心痒难耐。

  然而他们的冲动被自家的长辈们给劝住了。

  无他,应天府不安全耳。

  当赵瑗把皇家科学院的情况告诉李申之的时候,李申之并没有如他想象中的抱怨什么,而是说了一句看上去平平无奇,却很有力量的话。

  “和平,是打出来的。”

  想要打消应天府权贵们的顾虑,只有打出一个和平来才行。

  说完之后,李申之自信地一笑,他也回家写信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