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5章基础理论-第2/3页





        “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这句话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说过,我们医基本治责同样也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和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是一个道理,当情况不一样的时候,我们就要区别对待。”

        “这水土不服的病,严格来说,不算是病名,而是俗语,用西医的话来说,这是肠道菌群失调症,它的发病机制也很简单,那就是随着环境的改变,我们所吃的食物,饮用的水质也都发生了变化。”

        “比如北方多小麦,南方多水稻,这两种植物就是在不同环境下所生长的,而北方水质偏碱性,南方水质偏酸性,吴龙同学从北方到南方,饮食结构瞬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所以自然就会出现水土不服,也就是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发生了,而这个症状最明显的,那自然就是上吐下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了。”

        说到这里,杨东浩顿了顿,指了指刚才提问的那个学生,说道:“我现在来回答你的问题,之所以我让吴龙同学吃五方土,道理非常简单,因为长期生活在一个环境的人,他体内的肠道菌群会对外形成记忆功能,当吴龙同学从北方来到南方后,他的人虽然过来了,但他体内的肠道菌群还并没有适应南方这边的饮食结构和环境,出现了紊乱,而五方土里是含有一定微量元素的,这些微量元素摄入体内后,会调节体内的肠道菌群,当然,吃的时候要注意,像是婴儿那样用手指沾一点五方土,也就是浮尘那样,就可以了。”

        杨东浩继续说道:“大家在印象,是不是有这样一个现象,农村的孩子,身体素质往往要好于城市里的孩子,不太容易得一些小毛病?这实际上,就是和五方土有关系,因为农村的孩子没什么可玩的地方,就是在田间,谷场等地方玩耍,所以他们体内的肠道菌群是十分稳定的,因为植物上面同样也有枯草杆菌,能够调节肠道菌群。”

        “原来是这样。”

        吴龙等一众学生瞬间恍然大悟,像是杨东浩这样深入浅出的来讲解,让他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这水土不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道理。

        “杨老师。”

        吴龙挠了挠头,好奇的问道:“那为什么我的水土不服就很严重,而其他人的就比较轻呢?这是因为什么?”

        “这当然是因为个体差异啊。”

        杨东浩笑了,“我刚才说了,你是第一次出远门,离开县城,对不对?而由于现代交通发达,许多人经常出门,他们就没有这样的现象或者即便是有,也很轻,最多是觉得不舒服而已,比如做生意的人,他们长年累月到处跑,时间久了,肠道菌群已经习惯了,所以不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懂了吧?”

        “懂了。”

        吴龙恍然大悟。

        “这就是我刚才所说的,医讲究的是天、地、人以及人与自然这句话的意思。”

        杨东浩趁机将话题引到了刚开始讲的内容上,“我们医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最早的神农尝百草开始,我们的祖先就不断的在寻找人和世界,该如何容纳相处的方式,如果说医学是一栋四层的高楼,那么西医已经从第一层楼,走到了第二层楼,而我们医恰恰相反,我们是稀里糊涂的到了第四层,转过头一看,咦,楼梯在哪?我们怎么上来的?怎么下不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