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嘭”-第2/4页



通常语境中的主观是指人的一种思考方式,与“客观”相反。在心理学上指无客观依据的观点,是未经逻辑分析,推算,下结论、决策和行为反应。哲学上,主观是人意识的活动。

受个人偏见或局限性所限定的一特定的人所特有的主观印象;

由大脑或感官感觉内部的条件而引起,而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产生的主观感觉;

艺术和艺术家、作品等表现个人的观点或感情的主观艺术;

主观的事物展现;

近代哲学中对个体和主观过分强调个人喜好的偏移。

医学中指仅患者自觉,其它方法和人无法感知证实的资料。

它指人的意识、精神,与“客观”相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观和客观是对立的统一,物质是抽离于万事万物的客观实在,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它指人的认识不从实际情况出发,即主观性。

区别:

主观指人的意识、精神;客观指独立于意识之外,或指认识的一切对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观和客观是对立的统一,客观是不依赖于主观而独立存在的,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物质是抽离于万事万物的客观实在,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文字还是很有特色的。所谓“客观”,顾名思义,就是观察者为“客”。此时,被观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不随观察者的意愿而改变。

所谓“主观”是观察者为“主”,参与到被观察事物当中。此时,被观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随观察者的意愿不同而不同。

主观精神的认识能力把存在作为认识对象,这就构成了互为对象的依存关系。因此,和主观认识行为发生相互作用的存在就是客观存在,存在包括物质与精神两种存在,唯有主观要符合客观才能真正认识和改造世界。

主观存在和客观存在这对概念是最典型的相对概念,只有当主观意识开始把某种存在及其内涵作为自己对象时,这个对象才成为相对于客观存在。

指一切为客观验证以及根据客观规律推知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发生的规律、机制原理等。

主观存在就是狭义相对存在,客观存在就是广义相对存在。因为一切都来源于世界为生灵感应,为人类认知。

当意识把作为全集的存在作为对象时,这时世界就成了“作为意识表象的世界”。

当意识把某一个外在的事件和物质作为对象时,这个事物作为客观存在依赖于意识和感觉去认知,也就是说,当你不去感觉和意识它时,它就不是对于你的客观存在,它是对于认知对象而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意识也还经常把意识本身作为对象,这叫做自我意识,这时,尽管对象是意识(精神)的,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统一于物质性。

客观现实=事实+规律

事实=过去事物情况

事物情况=事件+具体事物属性

客观现实=规律+过去发生的事件+过去存在的具体事物属性

现实就是客观的证明,虚幻不照样是客观的证明吗?

任何内心的创伤与情结,最终都可以追踪并归咎于一个人心理成长过程中,在心理、心灵层面曾经遭受到的真实的情感创伤与剥夺。

在心理治疗师眼里,这个来访者是正常的。

说来访者正常,不是基于浪漫的人本主义主义或存在主义的人文信条,而是基于对来访者成长经历的了解,是基于对来访者成长经历与目前的情感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了解。

每个人之所以成为他这个样子,是因为他的家庭需要他成为这个样子。

他目前的这个样子,才能最好地适应他的成长环境,他在那样的环境和资源之内,只能“命运性”地成为那个样子。

他曾经能很好地适应那样一个环境,所以他的模式相对于对于那个环境,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这个来访者离开家庭、步入社会,他的模式将会与社会惯常模式发生冲突,来访者以这样的模式在新的系统当中难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来访者面对改变模式的压力,在自我调整失败的情况下,他又正常地来寻找专家调整模式。

对于一个这样清醒、勇敢、明智的人,我们难道不认为他们正常正确吗?所以,可以说,相信来访者主观的真实性,是治疗师对来访者产生初步共情的基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