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有瓜可吃-第2/4页



《说文解字》之名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文”,一是“解字”,“文”与“字”不是同一概念,“字”是后起的,上古,文字只称“文”或“书”,不叫“字”,“文”和“字“反映了汉字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图画符号阶段和概念符号阶段。

古文字学家称独体的字为“文”,称合体的字为“字”,独体的“文”因为不能再分解,故说明之,即“说文”之义;合体的“字”由两三个不同的“文”构成,故剖解之,即“解字”之义,上述两层意思合在一起,可作《说文解字》之名的含义。

《说文解字》对每个字的说解,包括字义、字形和字音三个部分。

《说文解字》对每一个字头,首先解释其意义。

《说文解字》对每个字的说解,包括字义、字形和字音三个部分。《说文解字》对每一个字头,首先解释其意义。著者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说明该字最初造字时所代表的意义。这些解释反映出上古时期人们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以及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说文解字》说解字义的方式,主要有直训、描写、譬况和声训等。

一、直训。即直接说解某字的意义。

二、描写。即对被说解的对象的特征进行描述。

三、譬况。即用常见的事物来比方被解释的对象。

四、声训。声训是用与被释词古音相近、意义相关的词来进行解释。声训大多解释该事物得名的原由,具有追寻语源的作用。

在说解中,作者首先区别了“文”与“字”。文,是事物形象的本来面目。

【推荐下,咪咪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 www.mimiread.com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即“文”是独体的,故只能“说”。《说文解字》以六书理论为框架来分析汉字结构,进而揭示其本意。

但严格说,著者只用了前四书。在释形时没有明确指出“此假借”、“此转注”,假借、转注应属用字法。

一、象形

象形字,常用“象形”、“象某形”、“象某某之形”等说明。

二、指事

指事字,常用“指事”、“象某某之形”、“从某,从某”说明。

“刃”不是象形字,刀上的一点只是标志刀口利的符号,它并不与刀构成一幅随体画物的圆象;“寸”不是会意字,一是标志寸口所在部位的符号,不能阅立存在,不是构成会意字的部件。

三、会意

会意字,常常用“从某,从某”、“从某某“、“从某,从某省”、“从某,从某,某亦声”、“从某某,某亦声”、“从”带主谓句等来说明。

四、形声

形声字常用“从某,某声”、“从某省,某声”,“从,某省声”等等来说明。“从某,某声”是说半取形,半取声。“从某省”,是说取某字为形旁,但不取它的全形,只取形体的一部分。“某省声”是说取某字为声旁,但不取它的全形,只取形体的一部分。

转注是特殊的形声字,它的构形与一般形声字相同。假借没有产生新的形体,所以没有专用的析形述语。

在《说文解字》里,著者对汉字的读音问题作了两种处理,第一是用形声系统,即形声字解形之某声、省声、亦声,来说明造字的读音;第二,是用“读若”拟出汉代人的读音。

一、形声法

形声法是《说文解字》注明字音的最重要的方式。著者所处的时代没有反切,有人因此认为《说文解字》是没有读音的字书,除了少数“读若”注音之外,收字读音不可知。

著者利用汉字的谐声系统来给《说文解字》中的字注音。谐声偏旁代表上古造字之时的语音。

在《说文解字》所收录的字头中,形声字约占82.7%。其它的无声旁字没有标音成分,但大多数充当形声字声旁,自然也是标音符号。

在著者指出某字为形声,其谐声偏旁为什么以后,《说文解字》中约有7700个字可以探求其上古音。

二、读若法

“读若”就是用同音字或音近字直接注明读音,《说文解字》仅给生僻字或读音特殊的字用此法注音,约有800多个,约占《说文解字》字头数的1/10。词例是:读若,读如,读若某同,读与某同。

除了直接拟音外,《说文解字》还往往以俗语、方言、经典成语注音。

一、引用古籀

小篆上通古籀,下启汉隶,所以以小篆为正体,以古籀为征引附录的对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