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两岸晓烟杨柳绿-第2/3页





    不过在全国都在为海外贸易而津津乐道的时候李玄清和巧兮带着亲卫队再次从长安出发北上汇合在夏州地区等待的张全复,研究他最近提出的铁路沿线植树造林计划。按照张全复的设想,未来西北铁路沿线必须维持一个一个完整的植被地带借以抵挡西北恶劣的天气和气候环境,保护铁路不受风沙侵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开工的丰州铁路和长金线都将开始试验这种理论。

    此行李玄清的目的就是亲眼见证这位水利环保部长的想法,在后世面对沙漠地带的许多办法这些年李玄清也不管有用没用一股脑全部扔给了张全复研究,希望这位当初自己选定的环保第一人能够从中汲取有用的经验。不过看起来张全复这些年治理沙漠是很有成就。

    “大哥哥,张部长的这个计划不就是后世的植树造林运动吗?你是不是把这个也教给他了?”巧兮有点疑惑,按照这时候人们的理念来说张全复在这一领域走的太远,以至于内阁的其他人对此都不是太理解,但是奈何的是却得到了李玄清的全力支持。今年在关中地区开展的种草活动甚至李玄清直接以皇帝的名义下令关中各个阶层全力参与,将目之所见所有区域全部种上草皮,保护好关中地区的水土,借以人为制造泾渭两河流域的环境修复。

    李玄清摇了摇头道:“这不是我教给他的,是他自己悟出来的。张全复这个人可能在别的方面很平庸,但是他认准的事情一定会下定所有的决心去实现他。早年他在大漠草原见证过草原地带的沧海桑田,所以在环境保护上面有着比别人更多的亲身感受,能够悟出来这个千年以后的做法也不奇怪。”其实从唐代开始西北地区包括关中就已经收到小冰河气候的影响了,这也是后代的王朝少有选择长安建都的原因所在。八百里秦川失去了产出养不活一个王朝都城的繁华,自然也就会没落下去。而李玄清之所以选在这里建都除了因为这是大唐的心脏,是汉唐雄风的一个象征以外,就是因为他这个后世来客知道如何去保护和养护关中的水土,知道如何利用植被去改造环境,将已经沙质化的秦川故土再次恢复过来。这也是张全复这些年全力奔走的结果。如今的关中因为运河渠道已经几近完善,加上一年比一年多的绿色植被,黄河从这里带走的泥沙也在逐年下降,很多沟壑也再次染上绿色,这样穷一代人的心血必然可以将关中平原逐渐恢复到绿草茵茵生机勃勃的程度。

    他们两人赶到夏州之后汇合张全复北渡黄河进入丰州开始具体查看沿途的道路环境,张全复带着助手开始实地记录,然后制定各地相应的政策,颁布各地方政府衙门责令其实施。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李玄清看着丰州所在的河套平原感慨道:“全富,你的防风防沙林不要拘泥于一种树种,要因地制宜,想丰州这样的平原地带就多种植一些经济植物,我听说塞上地区也是可以种植杨柳的,是真的吗?”

    张全复本来在那边指点副手,听到李玄清问话走过来点头道:“皇上说的是,这方面我也已经考虑过了,虽然说这对于地方政府是一个负担,但是如果多种植一些经济植物的话,等到了年限是可以有一定的收益的。而且我打算不光植树,更多的还想种草。除开丰州地区,咱们西北丰州到灵州交接的定远城那一块流沙遍地,道路修建条件差,之前在三封的时候就是采取的种树防风,种草固沙,两者结合才让黑海子的西北岸由原本的沙漠变成了草原,如今三封地区的沙漠在逐年后退,想来要不了多少年乌兰布沙漠就可以逐渐消失了。”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后将你的这个理论变成一条国策,咱们的铁路不会局限于现在的这几条的,以后还会继续往西,一直修到安西去,凡是我大唐的国土都要有铁路。你们水利环保部任重而道远啊。”李玄清也没理会自己正在说着的理论是否正确,在唐末这个自然环境尚未达到后世那样恶劣的时候开始注重环保,相信千年之后华夏大地一定比后世要好得多,至少那种雾霾不会变成人人谈之色变的名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