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六章 翁婿煮茶论朝政 太子邀约探佳人(感谢梵琴煮鹤1400币打赏)-第2/3页
贾珩恨恨的说道:“不知所谓。难道就不怕养蛇为患吗?这些人脑子都装着些什么东西!”
看到贾珩咬牙切齿的样子,林如海好笑的微微摇了摇头。
这时黛玉把煮好的茶端给两人,她柔声细语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爹爹,您对那些劝您一同上书的御史了解多吗?比如出身的家族或是他们背后的交往圈子?”
听到黛玉的询问,林如海愣了一下。这些他倒是从来没有关注过。
“玉儿为何问这些?有什么问题吗?”
黛玉回道:“女儿心中有一个疑问,这些主和的人,到底是为了朝廷的利益,还是他们自己的利益?”
林如海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不过女儿向来聪明,于是他鼓励的说道:“为父倒是没想到那么多,玉儿可以说说看你的想法。”
“一般来说,朝廷赋税一般是南多北少。秋税将至,若是朝廷与倭国发生征战,那么今年的赋税中便会增加军费的开支。而往年江南本来可以截留给地方的银两,便要更多的送到辽东去。这些,怕是不会少于秋税的三成。”
大周赋税一般是地方收取,截留一部分供地方花费。剩下的五成送往京城。但如果发生大灾或是兵戈之事,便会增加派饷。
江南之地,本身就是财富重地,自然会是朝廷抽调的第一选择。
黛玉所说,自然是一种可能。谁会愿意自己的家乡,身上多压了一层担子。
新罗山高路远,等到粮草军械送过去,光是路上的损耗就是天文数字。君不见,前隋大业帝杨广,前唐太宗李世民,哪一个不是因为后勤线太长损耗了国力。
特别是杨广,三次征伐,均是功亏一篑。
不过黛玉说的这些,或许是一个原因,但其中还有很多因素她没有考虑进去。
林如海看向贾珩,他想听听贾珩的看法。黛玉不在官场,很多官场的潜规则她不了解,想来贾珩是清楚的。
贾珩看到林如海的眼神落在自己身上,便开口说道:“妹妹说的这个,应该是其中一个因素。不过还有一点,就是妹妹今日下午提到的,江南世家,大多与倭国有海贸走私往来,这些江南出身的官员,背后站着的,往往就是那些参与走私的世家大族。若是两国征战,他们的生意就必须得停了。这可是一个巨大的损失,甚至超过了田赋派饷与地方截留。”
林如海坐镇扬州十年,深知江南官商、世家大族的龌龊之事。与倭国走私,那是江南海商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他惊讶于自己的女儿,竟然能看透江南官场的潜规则。不愧是他林如海的女儿,哪怕只是阅读书籍,请教自己几回,就能参透着迷一样的江南官场。
林如海欣慰的对两人说道:“你们说的不错,今日我一看到联名的名录,便知道他们的真正想法。若是打新罗,他们才不会如此着急的想要和谈。最多是吵几句糜费财力的。话。”
“岳父大人英明,江南像岳父大人这样的忠贞之臣少之又少。更多的是那些最强喊着忠君爱国,实际上只会空谈,甚至只关心自己利益的人。在他们的眼里,怕是只要江南不失,哪怕北地遍地烽火,也与他们毫无关系。”
贾珩连忙一记马屁送上,狗腿的样子让黛玉捂着咯咯笑了起来。
贾珩转头给黛玉挤了挤眼睛,只听林如海说道:“自从东林一党在江南做大,江南仕林被东林一脉渐渐掌控在手中。每次院试,能够得到秀才功名的至少有一半是东林一脉的人。乡试就更不用说了,那些东林党人开设的书院,哪一个不是人才辈出。唉,寒门愈加难出贵子,真不知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说到这里,林如海长叹一声,哪怕自己如今已经算是功成名就,可对上东林党这种庞然大物,依旧力不从心。
贾珩听到林如海唉声叹气,连忙劝慰:“岳父大人不必忧虑,若是别的,小婿还不好说什么。但这东林党人,小婿早就准备了好几把砍向他们的刀子了。”
“你是说上次跟我提到过的,以寒门对抗世家,以及老兵对抗宗族的法子?”
林如海想起了贾珩曾经告诉过自己的事情,欣喜的问道:“如今准备好动手了?”
贾珩点点头回道:“差不多了,如今就只等一个契机。小婿觉得此次倭国来使就是一个不错的机会,不过这件事需要内阁的支持,小婿在等大相公的变法,特别是针对开海的那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