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与大唐成为近邻惊喜不惊喜?-第2/3页





  相对于这个时代的普遍水平,大唐由于兼顾南北两朝的战争红利,造船业真的特别发达,根据《渊鉴类函》介绍,唐时曾在关中举办过一次全国性的舟船博览活动,“每舟署其郡,以所产暴陈其上”,“皆尾相衔进,数十里不绝,关中人不识连樯挟橹,观者骇异”。

  关中人都感到惊骇,就别提这些周边小国了,苏我赤兄一路哆哆嗦嗦地跟着,很快来到码头的另一侧,内卫已经开始往一艘大船上运送货物了。

  郭元振停下,欣赏着这艘造型奇特的船:“这就是江南造的海鹘船,最醒目的特点,就是舷上左右的浮板,如同鹘之翅,以助船之风,到时候哪怕遇到了怒浪狂风,也能减少侧倾。”

  这种海鹘船确实是这个时代的最高科技,类似舷侧防浪板的设计,可以有效改善船舶抗风浪的摇摆性,不过郭元振也是个外行,其实相较于外国船只,这里最有优势的不是海鹘,而是下面的水密隔舱技术。

  海鹘船下面就有九个水密隔舱,这种从南朝时就开始出现的技术,到了如今完全应用于船体上,原理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由底部、两舷肋骨以及甲板下面的横梁环围构成,当船舶遭遇撞击,部分船舱破损进水时,其他尚未波及的水密隔舱,可以继续为船舶提供浮力,减缓船只立即下沉的风险。

  不夸张地说,水密舱室的安全结构技术,是中国古代对人类造船文明的巨大贡献,与指南针一起,开辟了世界远洋航海的新纪元,然后都被学走了。

  李彦对此也不能完全确定,是在询问工匠,了解到这种结构确实有了实际应用后,才同意让内卫带上指南针,乘坐有水密舱室的海鹘船,去往倭国。

  实际上,从新罗出发去倭国是很近的,顺利的话,水路一天就能到。

  李彦这种种准备,主要是为了尽可能降低海难的风险,毕竟内卫要去,如果单单是这倭人回国,随便派一艘船就完事了。

  此时郭元振叮嘱好了心腹,对着脸色发白的苏我赤兄道:“你回到倭国后,先办正事,带着他们找到新罗移居过去的朴氏一族,尤其是一位朴正恩的亲属,全部带回来,让当地人先与之接触,降低警惕心后再实施抓捕,明白吗?”

  虽然见倭国天皇被定在了抓捕犯人之后,但苏我赤兄依旧连连点头:“是!是!”

  郭元振笑道:“不用紧张,反正以后你我两国就是近邻了,如果此行顺利,等到六郎所说的航道定下,我过不久也会去你们倭国转转。”

  苏我赤兄听得血压飙升,一时间就没来得及回话,郭元振的目光顿时冷了下来:“怎么?不欢迎我们内卫坐着海鹘船去倭国?那我大唐天军坐着黄龙船去怎样?”

  苏我赤兄条件反射,噗通一声叩首在地:“红豆泥私密马赛!请郭上臣恕罪!恕罪啊!”

  郭元振哼了一声,摆摆手:“去吧!”

  眼见苏我赤兄在地上恭敬地叩首,一路小跑着上了甲板,对着上船的内卫点头哈腰,安忠敬明白了:“蛮夷之辈畏威而不怀德,你不给他好脸色,他反倒特别老实。”

  郭元振撇撇嘴:“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畏威而不怀德的一面,但据我观察,这岛国野民尤其严重,对待这等倭奴不能有半分客气!”

  说到这里,他又笑道:“不过那东瀛之岛,如果真的盛产金银,可是一个大大的好消息,希望内卫一帆顺风!”

  两人从码头返回,来到都督府内,直往李彦所在的屋内走去。

  这几日李彦又准时上下班了,这不奇怪,古怪的是,这位没有去练武场练功。

  此时两人走入,就见李彦端坐在席上,正在慢条斯理地咀嚼着人参。

  这个年代还没有高丽参,要到王氏高丽时代,开始广泛种植人参,传入中原后受到天子推崇,才名声暴涨。

  不过辽东半岛的气候、土壤、温度确实很适合种植人参,王室内也储存着不少天然野参,此时就献了上来,被李彦嚼下。

  郭元振和安忠敬跟看稀奇似的。

  他们练武时也曾涂抹药膏,活血生劲,亦或是滋补食材,补充气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