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双探合璧-第2/3页



  他缓了口气,取出一本沾着秽物的日录:“据御医所言,此案的死者张阳,短时间内至少服用了五枚丹药,但我在他的房内,发现了不少道家典籍,还有这本日录,我来翻页,请裴阁领、李机宜过目!”

  此时裴行俭也忍住异味,凑过来细看,就见狄仁杰翻到第一页,上面写着:

  【吾初试而落,憾然归乡,余后数年,几取文解,都无所成,甚憾!甚憾!】

  【今再随贡入都,热血未凉,常科不成,便选制科!】

  【即便长住西京,吾誓要取功名,得官选,以慰乡人!】

  裴行俭见了微微摇头:“制科啊……”

  李彦也叹道:“如此执着,怪不得会求助于歪道。”

  唐朝的科举,除了细分为进士、明经、明法等等科目外,还有大的类别划分,也就是常科和制科。

  常科是每年一试,制科是专才录取。

  安忠敬以二馆六学身份,康达以州县学子通过解试,获得文解,在十月随贡入都,都是考的常科,即是后世所理解的那种科举。

谷  但此时还有制科,主要是圣人特诏,专选事才,也就是皇帝下旨,专门开办一场考试,选拔他所需要的人才。

  武周时期,武则天提拔寒门子弟,基本就是通过制科,而非常科。

  不过正常情况下,这种模式对于寒门子弟而言,更是地狱。

  因为来考制科的,不仅仅是这一届的学子,历届的进士明经以及在职的官员,都可能来参加。

  没办法,制科一旦选上,基本就能授予官职,不需要再等吏部铨选,很多未来的宰相级人物,就是靠制科出头,现任官员如果想越级提拔,也可以参与制科,以期得到皇帝的青睐。

  反正到了最后,形成的局面就是,历代卷王疯狂涌进一场考试里,开卷。

  这个嗑药嗑死的张阳,连常科都考不上,还想进制科,下场肯定是渣渣成灰。

  而狄仁杰见两人看好,往后翻去。

  接下来十几页,都是记录张阳怎么去拜访权贵,递交诗词,希望得到重视的。

  裴行俭怕李彦不理解,低声解释道:“这种风气是近年兴起的,进京赶考的士子,会向各府上启陈诗,行卷请托,希望在正式考试之前,博一番声誉。”

  李彦道:“裴公,我明白的,卫国公府上,也收到过不少科举士子的诗词,我都收下了。”

  裴行俭有些奇怪,李彦不像是喜欢听吹捧的人,就听他接着道:

  “在长安二馆六学的士子,但凡有个才华出众的,吏部上下谁能不知,考官自然也就早早有了印象,看到这类名人的文章,第一个念头就是好,然后再找优点,效果自不必说。”

  “那些边州外地的士子,在京内默默无闻,如果想和京中士子公平相争,除了用这样巴结谄媚的方式自证才华,还能如何?”

  “我并无文名,帮不了这些新科士子什么,所能做的,也就是不要把他们的心血之作弃如敝履了……”

  狄仁杰听得目露感怀,他当年虽无行卷之举,但若非进士无望,也不会退而求其次,考取明经。

  裴行俭则稍稍沉默,叹了口气:“取士不公,我之过也!”

  李彦道:“裴公不必揽责,此事与你无关。”

  裴行俭主要负责在职官员升迁,科举取士的倾向,则掌握在另一位吏部侍郎李敬玄手中。

  实际上,六部尚书如果不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养老职,不怎么管事。

  六部真正的掌管者,正是两位侍郎。

  官员的权力,一把手与二把手差距巨大,两位侍郎之间,也要分个高低。

  比如崔守业在刑部多年,根基深厚,就比另一位刘侍郎势力庞大许多,是刑部一哥。

  而裴行俭在吏部固然也德高望重,但论影响力,还是远逊于李敬玄的。

  因为李敬玄已是宰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当年还是李治的侍读,为圣人亲信。

  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李彦重新将目光放回日录上,脸色很快一变:“后面几页怎么被撕掉了?”

  狄仁杰解释道:“从后面的内容看,这几页极可能就是讲此人如何获得丹药的,关键在这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