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虎枪



枪是百兵之王,自古以来就是军队最常见装备最广的武器,枪、矛、槊、矟、铍种类繁多,本质上都是长杆加尖头,两点之间直线最近,直进直出最难防,南北朝隋唐时期是马槊最风光的时期,宋以后失去产马区,枪骑兵渐渐没落,枪术也逐渐失传,到了明清时期,大规模骑兵对撞的战斗模式已经被远程火铳对轰取代。

        乾隆时期有一幅西洋画师郎世宁所做的油画,叫做阿玉锡持矛荡寇图,画面写实,阿玉锡手持长矛的后段拴着一个绳圈,这是方便长矛刺敌人躯体后回收武器的简单装置。

        骑兵高速接敌,长矛刺的瞬间,战马交错而过,往往来不及抽出长矛,不及时撒手骑兵就会被带落马下,轻则落马,重则骨折,所以欧洲骑兵的长矛都是一次性的,刺就放弃,抽出马刀继续战斗,这也是枪术不精的表现,阿玉锡长矛上带个绳圈,击后撒手枪杆,顺势用绳圈回收长矛以利继续使用。

        而更早的骑兵连绳圈都不用,靠的是长枪杆子的韧性和祖传的枪法,而这支骑兵正好处于枪骑兵落幕前最后的辉煌时期,个个都是使枪的高手。

        大街上忽然出现成建制的清军骑兵,虽然人数不多,但气势惊人,马蹄如雷,锈枪如林,当面的日军小兵惊慌失措,下意识的就想后退,这是步兵对骑兵天然的恐惧使然。

        有几个老资格的军官经历过西南战争,见识过萨摩藩的冷兵器冲锋,心理上比较适应,下令列队三段击,瞄准敌人战马射击。

        原本分散成散兵线的靛蓝色身影们在马蹄声的紧张节奏慌忙排成三列,第一列跪姿,第二列立姿,第三列预备,他们的三零式步枪拉一下打一枪,射速不够高,必须以三段击来保证火力的密度,以抵消敌军骑兵的速度,这是非常科学的应对之策。

        可是他们忽略了一点,敌军骑兵并不是真的冷兵器突击,而是临时改装的虎枪,冲在最前面的骑兵将虎枪夹在左腋下,右手抄起背着的波波沙,枪带绷直,枪口稳稳地对着前方喷洒火舌。

        数百发炙热的弹雨浇在三段队形上,顿时溃不成军,转瞬骑兵就到了近前,枪头捅入躯体的噗噗声不绝于耳,侥幸没被枪打死也没被捅死的却被踩死在马蹄下。

        骑兵根本不停步,继续冲锋杀敌,前面是整整一个联队的日军,城市骑兵的速度拉不起来,日军开枪,骑兵纷纷落马,但前锋所指分毫未动,就是当面之敌的联队旗。

        斩将夺旗,自古有之,日军的联队旗比较特殊,只有联队有,大队队,旅团师团都没有,工兵辎重兵也是没有的,只有步兵骑兵联队才有,这面旗帜是御赐之物,旗冠的菊花代表天皇御驾亲征,地位极其崇高,乃至联队专门有一个队护旗,如果联队旗在战斗被敌人损毁或者缴获,那就是奇耻大辱,当事人是要切腹谢罪的。

        骑兵如热刀切黄油般硬生生趟出一条血胡同,日军旗手不敢退,千钧一发之际,此处一退,满盘皆输,能打到这里的兵也都不是孬种,血性上来,谁怕谁啊。

        一骑飞过,刀光闪处,旗手的手臂连同半个脑袋落地,联队旗落到了敌人手。

        紧绷着的士气瞬间崩塌,日本人猛起来是真猛,怂起来也是真怂,这个民族缺乏真正的韧性和智慧,联队旗被敌军倒拖在地上,如果是清军,也许反而焕发出斗志来,但日军的心态就崩了,全线崩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