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鄂王北伐-第3/4页





        战争的形式在发生改变,这都是纳兰羽飞带来的,他搞得结硬寨,打呆仗被蒙古人学了去,现在以骑兵见长的蒙古人已经和金鳞军一样,变成擅长土木作业的土拨鼠。

        纳兰羽飞同样看到岸上纵横交错的壕沟,暗道这仗不好打,快利枪的优势在于射程远,精度高,两军若是野外遭遇,金鳞军占便宜,若是打堑壕战,很多战斗是贴身肉搏,长枪发挥不出优势,还不如斧头好使。

        再难打的仗也得硬着头皮上,金鳞军必须拔除襄樊周边的堡垒才能顺利北伐,鹿门山就是第一个障碍,镇远舰发炮轰击,效果不大,只能派步兵扫荡战壕。

        一个营的金鳞军投入战斗,对阵的是元军精锐,双方在狭窄的堑壕内短兵相接,燧发枪只能打一枪就只能用刺刀上了,金鳞军的快利枪能装五发子弹,但是没来得及拉枪栓,敌军的刺刀就戳过来了,只能同样挺起刺刀相迎。

        金鳞军体质偏弱,勇气也不如元军,胜在火器犀利,元军体格强,敢打敢拼,兵力源源不断,当金鳞军打光了前腰上两个皮质弹囊里的子弹后,就只能败退了。

        这只是战术上的后退,不能算是败绩,阿术亲临前线,战壕里堆满了尸体,七成是元军,三成是金鳞军,他捡起一支没见过的步枪,摆弄了一下,竟然拉开了枪栓,一枚黄铜弹壳跳了出来,被他一把抓住。

        长长的黄铜弹壳一体成型,表面光滑,还带着些许温度,阿术掂量了一下,觉得这枚弹壳能打两个铜钱出来。

        从尸体上搜出一些没发射的枪弹,一番摸索就会用了,阿术亲自用这支枪击了摆在三百尺外的一个坛子,登时赞不绝口,这枪太先进了,比元军装备的武器强了太多,阿术命令军工匠进行仿造。

        当晚,元军大营内的工匠全都哭了,蒙古人向来喜欢收集能工巧匠,屠城也把匠人留下,阿术手下亦有很多来自西域的匠人,多么精致的机关都能打造出来,但是看着这支枪依然犯难,没有同等质量的精钢,没有机器,就算用手工一锤锤敲出来又有何用,不能大规模装备部队,成本畸高,性价比极差,等于白搭。

        想冶炼出同等质量的钢铁,制造出机床,需要的不仅仅是几个巧匠,而是一整套工业体系。

        镇远号上的纳兰羽飞同样发愁,这一仗消耗了一万多发枪弹,二百多炮弹,寸功未进,这什么时候是个头,把襄樊周边十个堡垒拿下,自己的财政也要破产了,拿什么北伐。

        ……

        临安,杭交所,刘骁在看账本,债券发行了百万贯,这是一笔巨资,但不等于是自己的钱,这钱是融资融来的,是要连本带息还的,而且利息还不低,所以他的压力也挺大。

        挣钱不能光靠打仗,更要依托内循环,说到“种田”不得不佩服王洛嘉的布局,虽然白龙军被限制在四川盆地,但资本却早已侵蚀到每个角落,云南的铜矿,湖北的铁矿,广东的橡胶,不远万里汇聚到上海的工厂里,变成工业品在江浙倾销,利润极高。

        比如军队使用的自行车,在民间也有大量使用,尚未完全取代骡马,但在不久的将来势必成为交通主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