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计策奏效-第2/3页





  他自己呆在中军大帐之中,等候臧霸的捷报。

  这个年过六旬的白发老者从早上等到中午,还不见臧霸回来,不禁有些担心。

  他在帐中踱来踱去,正打算叫一个亲兵前去观察战况之时,忽听见外面有人叫道:“臧都尉回来了。”

  话音刚落,就看见一个衣甲不整的汉子垂头丧气地走了进来。

  那个汉子年纪约莫二十八九岁,脸上有道长长的刀疤。

  此人姓臧名霸,表字宣高。

  臧霸本是泰山郡华县一个叫名臧戒的县吏的儿子。

  他十八岁那年,老爹臧戒因公事得罪了县令。

  县令出于报复的心理,公报私仇,诬陷臧戒有罪,将他打入大牢,并打算派人把他押到郡城奉高,请太守惩处。

  臧霸闻讯,心中愤愤不平。

  他为了救老爹,纠集家中门客十余人,在县城外面的山上设伏,待押解臧戒的车队通过时,一齐出击。

  故事的结局,就是臧戒获救,县令派出的官差全部被杀。

  臧霸救出老爹,随即和他逃出华县,亡命天涯,最终跑到徐州落脚。

  黄巾之乱爆发后,臧霸听说陶谦招兵击贼,便去应募。

  陶谦见他勇力过人,是个将才,特意提拔他为骑都尉,屯兵琅琊国开阳县。

  臧霸跟随陶谦讨黄巾,屡立战功,并在军中结识了孙观、孙康兄弟以及吴敦、尹礼等好友,并和他们称兄道弟,很快就建立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小团体。

  这个团体,史称“青徐豪霸”。

  此次陶谦西征兖州,臧霸作为先锋,带着那几个兄弟以及他们的部下参战。

  攻打曹家援军大寨的事,陶谦也交给他去做。

  臧霸见了陶谦,跪倒在地,拱手道:“末将无能,没能攻破敌寨,还请主公恕罪。”

  陶谦听说没能破敌,也有些丧气。

  他愣了片晌,便扶起臧霸,道:“不怪都尉,毕竟人家也有一万之众,而我拨给都尉的兵只有一万五,可谓旗鼓相当,攻不进去也正常。”

  臧霸犹豫片刻,还是忍不住说了实话:“禀主公,根据末将在和敌军交战的状况判断,对方只有两千余人。”

  “只有两千?”

  陶谦不由得目瞪口呆,须臾,问道:“一万五千人围攻只有两千兵马的大寨,怎么还输了?”

  他猛然发觉不对,道:“先前斥候来报,敌营中兵马至少万人,怎么到你这里,就只有两千人了?莫非斥候判断失误?”

  “应该不是判断失误。”

  臧霸道:“大军行进过程中,末将也曾派斥候前去查探。斥候根据营寨面积以及里面的旗帜数量,大致判断援军兵力当在万人以上。”

  又道:“末将领兵赶到敌营东门前,见门口只有几个老卒值守。因担心里面有埋伏,没有第一时间挥师进攻,而是等待了一个时辰。”

  陶谦脸色一沉:“然后就回来了?”

  “不是。”臧霸道,“末将为试探里面是否有伏兵,派了队人马佯攻,杀死守门老卒,然后冲了进去,结果……”

  “结果什么?”

  臧霸道:“结果中了陷阱,当即有十来个士兵身死当场。末将领兵马强行入营,从辕门冲到中军大帐,沿途并未发现半个曹军的影子。赶到后营门前,却遭遇了敌兵伏击,又阵亡了百来人。根据对方的攻击力度判断,他们只有两千多人。”

  陶谦心中起疑,问道:“那还有八千多敌军到哪里去了?”

  “末将当时怀疑敌军主力可能埋伏在附近,因此不敢久留,就带兵马回来了。”

  “我军回营的时候,后面可曾有敌军追击?”

  “不曾有。”

  陶谦手抚长须,道:“奇怪,曹军的大队人马到哪里去了?”

  正暗自猜测,这时有个亲兵手拿一份帛书,进帐禀道:“主公,任城那边有塘报送来。”

  陶谦接过塘报,粗粗浏览一遍,然后叹了口气,道:“吕校尉说有大约两万曹军出现在樊县,他兵力不足,不敢强攻,只好领兵退回任城。”

  臧霸剑眉紧皱:“不是万余人么?怎么又变成两万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