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乡亲助我也



  广怀素有10万大山之称,峰峦层层叠叠,广袤的山地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两广交界之地,被重峦大山所封闭,交通的不便使它成了极少有外来者涉足的一方净土。

  这里的特点是山高、林密、人稀,容易隐藏与逃逸,可进可退。换句话说,当时这里是“山高皇帝远”的蛮荒之地。

  而王旭东栖身的鸡嘴岩在高山之巅,岩里有长年不涸的山泉滴水,一望无涯的连绵大山中有数不尽的可以充饥的野果。

  这里也有独特的人文环境:是瑶族与汉人杂居之地,友好善良,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这里的山民不像南粤地区对传统佛教思想的信仰那么根深蒂固,反而,对王旭东所倡导的顿悟禅学思想更易于接受。

  王旭东为人正直善良,乐于助人,不求奢侈荣华,只求清远淡泊,生活俭朴,与周围的樵夫、猎人、药农相处得十分融洽。

  村民与山民们有病就上山来找这位“丁郎中”,而王旭东则不分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是有求必应,经常采药替人治病。

  有一天,王旭东从鸡嘴岩处下山来,与一位猎人王二小同行往村庄走去,准备和村民们相聚。

  忽然,望见村口处来了二个陌生人,一个个长相都是凶神恶煞,正在跟乡亲们说着什么。

  王旭东离他们虽然有十多丈远,但从山风吹来的声音,依稀听得出,他们说的是北方口音的话。而被问话的乡亲一会儿用手指着自己的耳朵,继而猛地摆手,示意听不懂。

  这二个陌生人说的话和摆着的手势,王旭东似乎是听懂了。“啊,难道他们是?”一种不祥之兆立即紧攫住王旭东的心。

  警惕性特高的王旭东,立即从身边的猎人王二小处取过一条布围巾,戴在头顶上,操起狩猎的器械,然后才用手扯了扯身边的猎人王二小,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看来,那一伙人气势汹汹而来,好像是在追杀什么人来的。我们还是躲避为上。”

  王二小听后点了点头,与王旭东朝着另一边山坳快步走去,仿似猎人在追击猎物一样。

  那二个陌生人是当朝尚书关振江密召雇来的杀手,关振江自向皇上进柬把王旭东革职贬到岭南蛮荒之地,修书公差张六、李汹交给新州知府范文举,怎知事隔了大半年,从南方传来消息,王旭东非但没被新州知府范文举秘密处死,而且活跃在当地乡间,为民治药,甚得民心。

  关振江获悉后,深恐以王家显赫身世和王旭东身怀绝世之才,王旭东东山再起之日,就是他陷害忠臣被皇上革职之时。因此,关振江派来杀手追杀王旭东。

  那二个杀手发现不远处的王旭东与王二小掉转方向,朝着另一边山坳走去,便呐喊着,撒腿从后面紧紧追赶而来。

  没有多久,已在山坳口追上了王旭东与王二小,二个杀手举起了寒光闪闪的匕首,将王旭东与王二小团团围住。

  领头的那个人长得三大五粗,人称鬼见愁,一瞪起眼睛有铜铃般大,叱喝道:“你们见到我们为什么要逃跑?”

  王二小尽管听不懂那个鬼见愁操着北方口音的话,但从他们那副怒目睁眉的神态已推知出对方的质问内容,便说:“我们不是逃跑,而是发现山坳这边的荒草有狐狸出没,我们在追猎狐狸。”

  由于王二小回答时的话是广怀一带的土话,因此那二个北方来的人听后眨眉眨睛,有的搔着脑袋,有的来回摆着手,表示听不懂,却摆出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

  有一个人还把七首在王旭东与王二小的面前晃动着。他们七嘴八舌,吵吵嚷嚷,比划着手势,在追问。

  王旭东是北方人,自然听得懂他们所讲的话,。

  现在,从这二个北方人的话,王旭东知道他们的来意:现在发问,有没有见到名唤王旭东的人来过这里。这些北方人声言,若然告知线索,让他们捉住王旭东,就会有金钱重重奖赏。

  面对冲着自己而来的追杀之人,王旭东镇定自若,脸上却是一副茫然不知的神态,用广怀一带的土话,向他们作答。

  那二个杀手,只是听到王二小与王旭东满口的“叽哩呱啦”的回答。双方之间的问话与答话,简直是对牛弹琴。他们千里而来,为的是要追杀王旭东,现在却是人在面前不相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