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江春遗信-第6/7页



  他熟知京城地理,自然知道扬州盐商在京城有座分号,就是内城三法司南面的两淮总商行馆,那么阮元也很有可能就是住在行馆之内。想到这里,便对刘全道:“刘全,去准备些礼物,送到正阳门那里,两淮总商行馆,就说,送给一个叫阮元的。至于礼物嘛……你去找找,府里应该有江南送来的安徽茶叶,或者,正阳门外面有个卖扬州糕点的铺子,去买一些也可。”

  “老爷,平日都是您等着人家送礼,这一次怎么您要先送上礼了?”

  “你有所不知,江春是两淮总商之首,这位置若无差池,便是父死子继,江春是有子嗣的,江家不倒,这阮元便是半个江家人。两淮盐务一年给朝廷赚的银子有多少?二百万两!这直省盐税不过五百万,直省关税也不过四百三十万,江家什么势力,还用我多说吗?这样的人,若是能为我们所用,将来我们能收回的,可不止百倍千倍呢。”

  “老爷,您确定那人叫……阮什么?可别认错了人。”

  和珅只好把阮元的名字,在自己手上又写了一遍,道:“老爷我认错过人吗?就是此人,你赶紧办就是。”

  “致斋,你说你认错了什么人?”就在这时,一个温柔的女子声音在和珅后面响起,和珅自然知道,这是夫人冯霁雯来了,给阮元送礼的事,当然不能如实相告。故而沉吟了一会儿,道:“嗯……我是说,我识错了人,这不是阿中堂的孙子,来应了这届会试嘛,我本来想着他一个八旗贵胄,考什么会试呢,没想到啊,这糊名誊录,百中取五的会试,阿中堂的孙子竟然被取中了。”

  “阿中堂的孙子我见过,是个不错的年轻人,这下一代八旗子弟里面,也就数他和德大人家的孩子最出息。当年你想和德大人的公子结亲,他家还不愿呢。这次呢,你又要办什么?”

  “当然是给阿中堂家道贺了,我也知道,当年德保之所以不肯和我结亲,也是我平日与他来往太少,皇上突然和他商议此事,他当然不愿了。这阿中堂的孙子,我也觉得是个人才,这不,皇上前日还说,拟个二甲出身,不成问题的。”和珅听了夫人之言,也自然顺口编了下去。

  “你可得了吧,阿中堂和你什么关系,我不清楚?你去送礼,小心刘全再被骂一顿。”

  “不会的,阿中堂殿试之后,就去荆州治水去了,家里没有别人。他孙子也总是比我低上一辈,这个礼,我看他能收。”

  “这样也好。”冯霁雯向来不喜所谓礼尚往来,但想着阿桂是当朝名宿,和珅毕竟只是晚辈,并不希望二人关系变僵。又道:“致斋,我知道,这次进士取录之后,其中最优之人,便要入翰林了。到时候,你可得看好了,一定要选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若是阿中堂的孙子名次够了,便也取他做庶吉士,可别因为你们的矛盾,把下一代人耽误了。”

  和珅也清楚,这一年殿试的九十八人里,满洲、蒙古旗人一共只有三人,而庶吉士之中,至少会有一二旗人。阿中堂的孙子若是想补一个庶吉士的位置,其实并非难事。便道:“夫人放心,阿中堂的德才名望,我一向敬服,这次选取庶吉士,也自会照看他一些。”

  “那样最好,只是……”冯霁雯想想,还是说了出来,道:“翰林取录,也非易事,到时候,若是有心术不正之人,来咱家请托送礼,你记得,一个都不放他们进来,也不让他们进翰林院,如何?”

  “这个自然。”和珅在夫人面前从来都是一副正直形象。

  “只是……我还是不放心。这几年来,到咱家请托送礼的,从来就没少过,半年前河南有个不知好歹的混账知府,到咱家来送灵芝,那么大的灵芝,他得花多少银子啊?当时被我赶了出去。这半年我看着,来的人才少了些。致斋,若说之前咱们家境贫寒,也就罢了,可眼下,你已经是伯爵了,生前荣宠至此,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啊?可别……别再误了德儿。”她说的是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平日为人忠直,与父亲并不相同。

  “德儿的事,夫人放心好了。皇上前些日子,已经许了和孝公主和德儿的亲事,德儿的未来,就算有了皇上作保。至于那些送礼的,你看,不也都半年没人过来了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