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一切以国事为重!-第3/4页
不过,江禹绪虽然在给朝廷的奏疏中,与张诚保持高度一致,如实奏报范永斗等奸商通奴之罪证,也对许定国、赖家兄弟的罪行予以确认,对张诚一力袒护。
但他私底下,却是给崇祯皇帝上了一封密折!
…………
大明京城。
满朝皆喧嚣异常,然几位阁老却是格外冷静,甚至连门生登门都被拒绝接见,内阁和宫里都对永宁伯抄家一事,缄默不言。
如山般的弹章奏折,皆如石沉大海,未见掀起一丝的波浪来……
最后,众人也终于发现他们除了嘴巴上囔囔之外,对于张诚竟丝毫没有别的办法,各人气急败坏之下,不免也有几许悲凉涌上心头。
也有一些人见直接攻击张诚,未见明显效果,便适时调整战略战术,将将矛头偏移,转而弹劾起宣大总督江禹绪,以及宣府巡抚朱之冯、大同巡抚卫景瑗、山西巡抚蔡懋德等人。
不过,对于代表皇帝存在的监军边永清,他们却是选择性无视了,竟无一人弹劾他的!
然而,就江禹绪、朱之冯、卫景瑗、蔡懋德这些人,能够做到一省巡抚的疆臣,自然是各有些势力。
他们分属各个派系之中,各有各的关系网络,门生故吏,地方和朝中皆有其支持者,弹劾他们,不免又引起一番内斗。
各官之间,相互攻讦,真真是一片混乱!
三月下旬时,宫中忽地发出了几道训斥的意旨,不免让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然而,过后又没了下文……
随着宣大那边的消息陆续传递进京。
他们又再次调整战略,将精力放在了抄家所得之上,声言抄来的资财皆归国朝,理应上交户部,入国库才对。
还有奸商通奴一事,已经不单单是宣大之事,为先公平起见,也应交由进行三司会审,交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堂官一起录问定罪。
在这两点上,内阁大臣们也是出奇的意见一致,他们给与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
而且他们也听闻,不止是通奴奸商悉数被捉拿,更有许多宣大地方官将,也牵扯到通奴一事上,自然不能任由永宁伯擅捕擅杀。
他们纷纷上书朝廷,要求将被抓的官将与奸商一起,押解进京,交由三司会审,依大明律定罪论处才是。
按大明律令,职官有犯,凡京官、及在外五品以上官有犯,皆需奏闻请旨,不许擅问。而六品及以下,则听分巡御史,按察司,并分司,取问明白,然后议拟闻奏区处。
就连各府州县官犯罪,其所辖上司都不得擅自勾问,止许开具所犯事由,实封奏闻。
山右八大家在名面上虽是商贾传家,可多则数百年,少则百多年传承下来,哪一个家族中没有几个进士出身,甚或是官将爵位在身?
就以王家来说,王大宇作为家族主宗的家主,不也是推出了王朴这位大同总兵,而其族中还有一人在外为县令,且还有两名进士。
可见在山右商人家族中同样有很多不是官、就是将,若这些人被抓捕后,能够押解进京受审的话,那么其中的操作空间可就大了……
毕竟,若是论起对大明律的了解,他们可是再清楚熟练不过的,甚或是钻大明律法空子的事,那可是他们最拿手的本领!
虽然,永宁伯张诚对此还没明确态度,不过以朝廷之名义,向其施加压力总是不会错的。
…………
外界虽说议论之声纷纭,可永宁伯张诚却稳坐宣府镇城的帅衙之内,丝毫不惟所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