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六年,长平之战的开端



  时光飞逝。

  六年的时间很快过去。

  这六年里,发生了不少大事。

  先是花费了一年的时间,秦霄重新扶植起韩、魏两国。

  两国都紧急征调了一批壮丁,训练成军。

  虽然军队的战斗力要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但至少是各自凑出了二十万大军。

  当然,为了凑出这支勉强足以自保的大军来,韩、魏两国付出的代价是极为惨重的。

  平民百姓本就困顿的生活,直接跌落地狱。

  几乎每一个村子的壮丁都被抽调一空,生产力大幅度降低的同时,要缴纳的粮贡却翻了几倍。

  但,也正是这种穷兵黩武式的发展,让韩、魏两国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便不可思议地重新拥有了自保的力量。

  当然,只是表面上。

  这二十万大军的战斗力还是有很大的水分的。

  但不真正打一场,谁也不知道这水分有多大。

  光看两国的兵力规模,秦、赵也不敢轻举妄动。

  在这之后,秦霄就退出中原,迁都齐国,控制了齐国南部、宋国、鲁国,还有楚国东部的地盘。

  不过,秦霄并未称王,依旧以“秦国少良造”的身份自居。

  这倒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纯粹就是懒得搞事。

  顺便低调一点,免得将秦国的注意力吸引得太多。

  在迁居齐国之后,秦霄直接和赵国开战,并让苏秦出使秦国,配合郭嘉的能力,挑拨秦、赵开战。

  秦霄这边,也是直接按着赵国往死里打。

  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就攻占原属于齐国北部,以及燕国的土地。

  秦国那边,也夺回了被赵国占领的河东之地。

  赵国之前捞到的好处,一下子全部吐了出来,还搭上了不少兵力的损失。

  之后,秦霄再次借助郭嘉的,“计谋成功率100%”的这个“设定”,挑拨秦、赵、韩、魏四国之间的关系。

  为了最大限度确保“华阳之战”不出意外,郭嘉足足死了两次!

  都是因为的即死判定而死亡。

  所幸还有可以复活。

  和的搭配,堪称是一个Bug。

  在的作用下,一个原本成功概率无限接近于零的计谋,都可以百分之百成功。

  而则可以无视最大的负面效果:即死判定。

  这样的组合下,郭嘉实际发挥出来的价值,绝不是简单的阶位可以衡量的。

  靠着郭嘉付出两条命的“代价”,华阳之战如原本的历史上一样展开。

  当然,细节有了不小的变化。

  不过大的方向没有任何变化。

  秦昭襄王二十二年,魏、赵联合攻韩,合计出兵三十三万。

  不得不说,赵国虽然这两年被秦霄和秦国打得很惨,但实力还是有的。

  韩国的二十万大军,在赵、魏联手之下节节败退,没有任何抵抗之力。

  只是两个多月,赵、魏联军就打到了华阳。

  韩国不敌,只能向秦霄求助。

  秦霄置之不理,韩国又向秦国求助。

  秦昭襄王在召见了樗里疾、甘茂问策之后,决定派司马错、王龁,出兵十五万救援韩国。

  秦军长途奔袭,以每日百里的速度急行军,极为突然地出现在华阳战场上,突袭赵、魏联军后方。

  赵、魏联军压根没想到秦军会来得这么快,猝不及防之下,当场溃败。

  从这之后,战局的细节就和历史上不同了。

  这一战,赵、魏联军伤亡十三万,略低于历史上的数字。

  但赵将贾偃被俘,魏国宰相芒卯当场阵亡。

  赵国想派赵奢救援,被秦霄及时横插一杠,岳飞、吕蒙、马超率领三路大军总计四十万,兵分三路,直逼HD。

  赵王生怕出事,连忙撤回赵奢。

  而另一面,白起和张郃分兵两路,分别从定陶、陈城进兵,攻向魏国腹地。

  华阳战场,失去了后援,又失了先机,赵、魏联军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

  司马错率军追杀至黄河沿岸,再次大败赵、魏联军。

  残兵好不容易逃出战场,又遭到了王龁的伏击。

  死者的鲜血,直接将黄河水都染成了红色。

  数以万计的尸体被沉入黄河,浮尸足足漂出去好几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