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五国伐齐,七雄变五雄-第3/8页



  违背王命必死无疑。

  若是兵败,即便不死在战场上,事后清算的时候同样免不了一死。

  左右为难之下,触子干脆选择了逃避。

  某一个夜晚,触子悄悄逃离战场,从此不知所踪。

  主将失踪,齐军军心大乱,乐毅趁机渡河进攻,大破齐军。

  二十万齐军,在这一战中,大量的阵亡、溃逃,最后能收拢起来的残兵不足五万。

  这个时候,埋藏在齐国朝堂多年的“头号间谍”苏秦,终于抓住这个机会,向齐湣王进言,请田单出山。

  苏秦深知齐湣王的性子,不会信任任何一个宗室。

  在田甲劫王事件后,齐湣王对宗室的警惕之心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事实上,若非齐湣王逼走了孟尝君田文,苏秦还未必能够在齐国朝堂中安然潜伏下来。

  表面上,苏秦主张连横抗秦的策略。

  甚至一度将秦国按死在函谷关之内,让秦国十余年不敢东出。

  但实际上,自从第一次伐秦失败之后,苏秦表面上依然主张抗秦,背地里却已经转变了策略,改为“合纵伐齐”。

  苏秦的“人设”几乎骗过了整个天下,就连堪称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都一直将苏秦当成一个大敌来对待。

  但只有极少数人知道,至少在伐齐这件事上,苏秦和秦国,是不折不扣的盟友关系。

  这一次五国伐齐,苏秦就在背地里使了不少的力气。

  尤其是燕国那边,要不是苏秦说服了燕昭王,秦霄想要促成五国伐齐,不说一定不能成功,但肯定要多费不少周折。

  苏秦很清楚,田单是齐国唯一一个有可能挽回败局的将军。

  但他更清楚的是,以齐湣王的性子,只要设法给田单造势,营造出田单深得人心的形象来,齐湣王就必然不会用他。

  原因很简单。

  同为宗室,田单是有可能威胁到齐湣王的王位的。

  在田甲劫王事件之后,齐湣王连最忠诚的孟尝君田文都不信任了,何况一个田单?

  在苏秦的谋划下,齐湣王果然疏远田单,将其发配到边疆的莒城去,派出一名没什么名气的将军,集结齐国剩余的力量,抵抗敌人的侵略。

  然而,失去了济水天险,将领的水平又不高。

  齐国大军被乐毅打得节节败退,不断收缩防线。

  很快,赵国的廉颇也带兵赶到,加入战场。

  紧接着是秦霄麾下的四十万大军,最后秦国十五万大军姗姗来迟,借道韩、魏而入齐。

  到了这一步,苏秦自知大势已定,便不再为齐湣王献策,开始暗中为脱身离去做准备。

  苏秦是否继续在齐国朝堂上扯后腿,已经不再重要了。

  正面战场上,齐国大军以达子为首,在北方抵御燕国军队。

  但西面战场上,赵、秦、韩、魏四国的联军,长驱直入,短短两个多月,就连下数十座城池,颇有一路打到临淄的势头。

  齐湣王恐惧之下,直接放弃抵抗,逃出齐国。

  马超尝试性地派骑兵拦截,但却没有找到齐湣王出逃的踪迹,只能放弃寻找,将注意力转向齐国的城池和大军。

  在秦霄的命令下,白起、马超、张郃、吕蒙等人,不以攻城略地为目的,而是尽可能地击杀齐国大军,并抢夺齐国的财富。

  土地、人口这些带不走的东西,对秦霄没有太大的用处。

  只有军功和财富,才算得上真正的“战利品”。

  马超麾下的骑兵,在这个时候便发挥了巨大的优势。

  齐国地形平坦,没有太多的险地,骑兵一路畅行无阻。

  在野外战斗,骑兵可以说是步兵的天敌。

  往往几万骑兵,就能追着十几万甚至更多的步兵跑。

  就像猫戏老鼠一样,等到猎物的体力耗尽了,没有反抗之力的时候,再扑上去咬断它的喉咙。

  至于攻城……

  只要有重兵把守的重要城池,一律不管,留给秦、赵、燕国去啃硬骨头。

  若是没什么兵力防守的小城,则迅速洗劫一番就离开。

  白起更是直接脱离了大部队,直奔临淄,赶在其余“盟友”抵达之前,就攻破临淄重城,将齐湣王没来得及带走的大量财富洗劫一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