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再次升级,超高难度的升级任务



  结合“自愿留守”的名单,秦霄先是将留在三国世界的人选罗列了出来。

  然后再根据能力、忠诚度、性格等各方面因素,对现有的朝堂格局进行了一番调整。

  原本的“三公九卿”制度,在称呼上并没有变化,但在权利重新分配之后,其内核却变成了有些类似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理论上,从“加强皇权”的角度来讲,明朝的内阁六部制其实更好。

  如果是秦霄长期坐镇三国世界,用这个制度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秦霄要做一个甩手掌柜,就需要给朝堂,尤其是最高层的几个官员最大限度的放权,那么明朝的内阁制就不太合适了。

  当然,秦霄采用的制度,也只是“类似”三省六部制,而不是完全照搬。

  军队方面的体系相对简单。

  皇甫嵩作为“大元帅”,统揽三国世界内,大秦帝国一切军事武装。

  同时,他还兼任了三大军区之一,长安军区的总司令。

  另外两大军区,江南军区总司令由孙坚担任,西北军区总司令则为庞德。

  一名SSS级统帅,两名SS级统帅,统领三国世界七十五万大军,绰绰有余。

  政务方面,最高的权利被秦霄拆分为三。

  相国周瑜,左丞相李儒,右丞相王允,三人共同决定大大小小一切政务。

  秦霄不在的时候,只要三人达成一致,便可以决定大大小小一切与军事无关的政务。

  甚至于,若是在秦霄不在的期间,与外敌发生战争,只要三名丞相和皇甫嵩一致同意,便可以决定对外宣战还是采取保守措施来应对。

  若是产生分歧,优先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而如果是一票赞成、一票反对、一票弃权这种极端情况,以相国gt;左丞相gt;右丞相的顺序来决定。

  在三名丞相之下,则设七部,每一部都由一名正二品的部长,和两名正三品的副部长主管。

  吏部,负责一切三品及三品以下官员的任免、考核、升迁、贬职等等,由李儒兼任。

  财政部,负责税收、钱粮入库、开支审核,掌管着整个国家的“钱袋子”,由周瑜兼任。

  礼部,负责祭祀、教育、科举考试,以及外交事宜,由王允兼任。

  工商部,负责工业、商业的统筹和规划,由鲁肃担任部长。

  接下来还有负责农业规划的农业部,由戏志才主管。

  负责民生、人口规划、天灾救济等等的民政部,由诸葛亮主管。

  负责法律的修订、解释、执行的司法部,由徐庶主管。

  最后,在军、政之外,还有两个独立的部门。

  军情局负责国内外一切大小情报,以及军政两侧执行情况的监督。

  秘书部,则是沟通朝堂、军队,以及主世界的联络渠道。

  两者都由贾诩掌管。

  仅有的三个“正一品”官员,分别是相国周瑜、大元帅皇甫嵩,以及军情局长兼秘书部部长贾诩。

  左右丞相、长安军区总参谋长荀攸、江南军区总司令孙坚、西北军区总司令庞德,则是要低上半级,为从一品。

  再往下的六部部长、江南、西北两大军区的总参谋长又低半级,为正二品。

  这样一个体系,基本上可以确保秦霄即便长时间不在三国世界,也能保证这边的安稳发展。

  再加上所有正二品及以上的官员,忠诚度最低也有85点以上,不会出现秦霄几年不回来,发现自己老家被某个权臣给偷掉的情况。

  有系统认证的“忠诚度”,司马篡魏这种事,在秦霄手下,是不可能发生的。

  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一对“老对头”,秦霄就仅仅只将忠诚度较高的诸葛亮留在了三国世界担任民政部部长,作为“下一代”重点培养的对象。

  而和诸葛亮能力、潜力都差不多半斤八两,甚至更胜一筹的司马懿,秦霄却是将他回了主世界。

  一同回到主世界的,还有荀彧、马超、徐晃、孙策、孙权等文臣武将。

  处理完三国世界的改革,秦霄思索了一番,决定不将这一套照搬到主世界。

  一来,秦霄自己常年在主世界坐镇。

  二来,主世界最重要的,不是自身领地的发展,而是管理下辖的副本世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