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收拢关中,封侯拜相-第6/8页



  秦霄更重视的,是应各家要求,向自己效命的人才。

  打开名单,不出意外,大部分名字都很陌生。

  但也有几个熟悉的名字。

  杨修、杜畿、张既,在三国时期的名气其实都不算特别大,和那些顶尖的文臣武将比起来相差很远。

  但好歹也算在史书留名,能力自然是有的。

  和中原世族比起来,关中士族在这个年代的人才本来就相对匮乏一些,基本上没有出过什么顶尖的文臣武将。

  秦霄重视他们,更多的是因为关中士族能为秦霄提供大量的中低阶英雄,填补中下层官员的缺口。

  贾诩是先行一步返回,向秦霄汇报情况。

  属于关中士族各家的人才,还要在后面才会陆陆续续抵达。

  “辛苦你了。”

  秦霄走到柜子前,翻出任命文书、印信等物,交给贾诩:“给你请封了一个太常卿,别嫌官小,先混着再说,日后再想办法给你加封。”

  太常卿属于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

  当然,秦霄不可能真让贾诩去管什么祭祖之类的琐事。

  要的只是这份官职的属性,以及地位。

  贾诩真正的实际工作,还是在秦霄身边,当一个出谋划策的军师。

  除此之外,也会和商鞅、李儒一起,分担一些地方政务上的问题。

  贾诩接过文书和印信,不由有些唏嘘。

  自己在董卓麾下这么久,只是混了个平津都尉,如今投于秦霄麾下,还没出多少力气,就已经官居九卿。

  这待遇的差别,可谓十分的明显。

  “臣,拜谢主公!”

  贾诩很认真地给秦霄行了个礼,真心实意地道谢。

  没有几个人不喜欢升官发财的,贾诩也不能免俗。

  何况,比起升官发财来说,更重要的是,贾诩看到了秦霄对自己的重视。

  官位本身或许没那么重要,但重要的是官位背后所透露出的东西。

  九卿之位就那么几个,一个萝卜一个坑,要给自己谋求一个高位,就必须把别人赶下去。

  能坐上九卿的,哪一个不是一方重臣?

  如此得罪人,只为了给自己谋一个高官,贾诩的心又不是石头做的,当然会感动无比。

  当然,如果贾诩知道,秦霄不惜得罪一方大佬,只为了给自己谋个高官,是为了“官职特性”,或许就会把心里的感动收回去几分。

  秦霄不清楚贾诩的心理活动,但多少也猜得到一些,摆了摆手,说道:“感谢的话就收回肚子里,以后好好做事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了。来,给我说说这次出门的收获。”

  贾诩这次出行,不仅仅只是拉拢关中士族,还要在军队的协助下,获取关中三郡的控制权。

  为了让贾诩做好这件事,在他离开的时候,秦霄将郭汜、李傕、刘三刀和牛兴四人都派了出去,带上四万大军,给贾诩壮声势。

  有些地方上的“土皇帝”,若是没有大军压制,光凭一个名头,很难控制得住。

  所谓秀才遇上兵就是如此,即便贾诩再怎么能言善辩,如果敌人压根不讲道理,那也没有丝毫办法。

  “是!”

  贾诩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口道:“京兆、冯翊、扶风三郡,其中京兆自不必多说,在主公拿下长安之后,京兆已入主公掌握之中。臣此行,主要是收拢冯翊、扶风两郡。”

  “细节方面不用说的太清楚。”秦霄打断了贾诩的话,道:“说重点,结果怎么样?”

  贾诩语气一滞,立即将长篇大论吞回肚子里,停顿片刻,才开口道:“有主公调拨的大军压制,自然不会出任何意外,两郡之地已入主公麾下,目前由刘三刀、牛兴两位将军镇守,只等主公派人接管。”

  顿了顿,贾诩又说道:“至于原本的太守、县令人等,臣以为,除个别出自关中士族的官员需以拉拢为主之外,其余人等最好全部换掉。”

  “换人……”

  秦霄的手指在桌上轻轻敲打着。

  这个年代,朝廷对于地方的掌控力度普遍不强。

  官吏最多也就到县这一级。

  一个郡下辖通常有少则五六个,多则十几个县。

  一个县,起码就要县令、县丞、县尉各一人,郡城需要的官员人数就更多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