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我有一计,可破董贼!-第3/8页
攻城战的时候,骑兵都只能下马,当做步兵来用,威胁性一下就减低了一大半。
只可惜,潼关的关隘并没有修建好。
不然,秦霄完全可以将大军布防在潼关一线,阻拦董卓进入关中,后方只需要留少量兵力维持内部稳定就够了。
不过,死守长安城,也不失为一种策略。
有董卓“小金库”的储备,秦霄有足够的底气据城死守。
反正有神秘基地在,秦霄的兵力只会越打越多。
别看现在只有十六万兵力,守上大半个月,兵力就能增长到二十余万,然后以每二十多天三四万人的速度不断递增。
十六万步兵,在平原野战打不过董卓手下的十万大军。
那么就用三十万、四十万人去打。
只要人数优势足够大,哪怕是步兵对骑兵,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当然,若是董卓脑袋发热,拿人命去冲击城墙,那就更好了。
在董卓大军出现在长安城外围的时候,六万新军还没有练成。
秦霄能用的,只有原本的九万大军,加上郭汜、李傕等人投诚来的七万大军。
十六万等级处于四阶到六阶之间的兵力,在守城的时候倒是完全够用了。
董卓大军的前锋一出现,长安城的各处城门立即紧闭,全城禁止进出,不但执行了严格的宵禁制度,在白天也是在各处街道安排盘查,防止有间谍暗中破坏。
秦霄占据长安的时间毕竟还短,想要彻底掌控这座城池,难度非常大。
总不能把全城的百姓都丢进神秘基地里洗一遍忠诚度。
不说人口额度的问题,秦霄也没那个闲工夫。
那可不是几万人,而是几十万人。
为了避免间谍造成的破坏,只能是采取戒严的办法。
虽然会造成一些麻烦,也会引起许多人的抱怨,但却是必须为之的。
董卓在率军抵达之后,并未第一时间发起进攻,而是派人送来书信,进行劝降。
这也是这个年代打仗时默认的潜规则。
强行攻城,损失毕竟会很大。
若是能劝降,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城池,便是给出一些好处,也是很划算的。
何况,董卓也很好奇,到底是谁,趁着自己不在的时候,悄悄偷下了长安。
劝降的书信送来的时候,秦霄正在和贾诩谈话。
从商鞅手中接过书信,秦霄看了几眼,递给贾诩,笑道:“你也来看看。”
贾诩目前并未表态对秦霄效忠。
上一次谈话无疾而终,这一次,秦霄是打算再做一番尝试,拉拢贾诩。
正好碰上董卓大军抵达,秦霄也打算借着这个机会,试探一下贾诩的态度。
贾诩脸上露出一抹异样,却是没说什么,接过书信。
信中是标准的劝降内容,非常的套路化,没什么新意,也没留什么“伏笔”、“暗示”之类的东西。
唯一算得上“特色”的,是信中的用语非常的粗鄙,通篇都是“竖子”、“尔公”之类的话。
甚至还在信中说,若是秦霄肯投降,允许他拜自己做义父,收了这个“干儿子”。
这倒也符合董卓自大狂妄的性格。
以前有李儒劝着,董卓好歹还能勉强做到“礼贤下士”。
但如今李儒不在,董卓一下就露出原型了。
看了几眼,贾诩将信件还给秦霄,不屑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董卓的暴虐太过分了,一定会自取灭亡,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仅从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贾诩从来没有真正将董卓当成自己的主公。
依附于董卓,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不用理会他,该布防布防,该练兵练兵,我们粮草军械充足,守住长安慢慢发展就是。”
秦霄对商鞅吩咐了一句,就不再理会董卓的事情,转头看向贾诩,试探道:“既然董卓暴虐无为,那你觉得,我怎么样?”
贾诩沉默。
他知道,秦霄想要拉拢自己。
但,有了在董卓手下做事的经历,贾诩对于选择主公效忠这件事非常的谨慎,不愿轻易做决定。
若是秦霄直接逼迫贾诩,那倒是好办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