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董卓的“小金库”-第6/8页



  “先说王允。”

  商鞅想了想,开口道:“王允此人,给鞅的感觉是个心机深沉之辈,行事作风颇有世族高阀的做派。此人表面上忠于汉室,实则是忠于世族。汉室衰败,不符合世族之利益,因此他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实则是为世族牟利。主公若要重用他,需考虑未来如何对待世族的问题。”

  这个观点很有趣。

  在秦霄曾经生活的蓝星上,关于“王允是忠臣还是奸臣”这个问题上,也曾引起过不少三国爱好者的争论。

  如果仅仅只看到“铲除董卓”之前,王允虽然偶尔有立场摇摆,但大体上来讲,还是个汉室忠臣。

  但在铲除董卓,王允大权在握之后,却并没有像人们以为的那样,将权利交还给皇帝,反而进一步削弱了皇权。

  唯一的变化,不过是控制皇帝的人,由董卓变为了王允罢了。

  若是以“论迹不论心”的角度来看,王允显然是一个隐藏极深的奸臣,不比董卓好到哪里去。

  这前后变化,其实是非常矛盾的。

  但,若是以商鞅的观点来看,其实王允一直都没有变。

  铲除董卓,符合世家阶层的利益。

  而独揽大权,确保皇帝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而没有实际的权利,同样也符合世家的利益。

  若是从这个角度去思考,王允确实是如商鞅所说,“无所谓忠奸”,只是做出最符合太原王氏利益的举措而已。

  “这观点倒是有意思。”

  秦霄笑了笑,不置可否,又问道:“那钟繇呢?”

  “钟繇……”

  商鞅忽然一笑,道:“这人,是个全才,能文能武,既能主持朝政,又能治理一方,统兵打仗也会,甚至还能做个纵横家,执外交事,什么都会一点,放到哪都能发挥作用。”

  顿了顿,商鞅继续道:“钟繇此人,表面上看,似乎是酷爱书法成痴,实则是一种伪装。他的权势欲望极重,且不是为了什么抱负、理想,就是单纯的想要高官厚禄而已。若是主公能在这方面满足他,此人可用。但,鞅以为,主公不可令其镇守一方,最好是放在眼皮子底下,就近掌控。”

  这番说法,倒是和李儒的分析大差不差。

  但,却偏偏不怎么符合秦霄对钟繇的印象。

  在秦霄的印象中,钟繇是个书法迷,为了书法,甚至可以连官都不做,怎么看都不像李儒、商鞅口中那个利欲熏心之辈。

  不过,如果仅仅只是李儒这样评价,秦霄可能还不会放在心上。

  但商鞅也这么说,秦霄就会非常重视了。

  两个顶级文臣一起看走眼的可能性有多大?

  显然这几率并不高。

  对于这两人的“处置”,秦霄已经思考过许多。

  此时,结合着商鞅的意见,秦霄的想法也渐渐完善起来。

  考虑了片刻,秦霄开口道:“钟繇可用,我打算让他先给你做副手,立下功劳之后,再决定如何升迁。”

  秦霄相信,只要自己招揽,钟繇并不会太过强烈地反对。

  现阶段,秦霄也不求什么百分之百的可靠、忠诚。

  能把人招揽过来出力,不拖后腿,就足够了。

  至于其它的,以后慢慢再行处理就是。

  刚刚招揽过来,忠诚度不高的时候,秦霄也不可能让钟繇立刻就掌握什么大的权利。

  先分配到商鞅手下,正好商鞅也需要几个“助手”。

  安置一段时间之后,再行考虑以后的问题。

  至于王允……

  秦霄对太原王氏的了解不多,仅仅只知道,这个家族好像在世族当中非常的牛哔。

  至于具体牛哔到什么地步,秦霄就不了解了。

  不过,秦霄隐隐约约记得,好像未来曹老板的手下当中,就有几个文臣武将,是出自太原王氏。

  其中一个叫王昶的,在曹丕继位之后,还一度做到了宰相的位置。

  从后世的眼光来看,过于强大的世族割据,对朝廷的统治显然是有很大的危害的。

  汉、唐、晋、隋,一个个朝代,都是亡于豪门世族之乱。

  哪怕是后来的明朝,虽然没有世族,但士大夫、士绅阶层,和豪门世族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但是,若是抛弃其它,仅仅只以当下的“时代背景”来看,借助世族的力量,无疑是有助于谋夺天下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