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孔子



  紫气汇散,那男子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一般,抚须看向天空,随即目光落在了苏寻与老子的身上。

  与此同时,苏寻目光微微一凝。

  这男子,莫非是……

  就在苏寻对这男子的身份有所猜测的时候,却发现,那男子见到两人,迈步过来,面对着在青牛上的老子似乎有所动作,仿佛要行礼,但又觉得无从下手。

  “呵呵,如果不知道如何行礼,那就不要行礼了。”老子见状,脸上浮现出笑意说道。

  “长者倒骑青牛,恕我不知何方为前,何方为后。不过,与长者相见,一定要行礼。我只好在一侧行礼,请长者不要怪罪。”

  那男子面色严肃,随即对向老子,双手作礼,深深地鞠了一躬。

  苏寻见状,也对向男子,作手回礼。

  老子道:“你在此阻路,可是迷失了路途?”

  男子道:“我们来自鲁国,要去洛邑拜见老子,请教一些的事情,可行至此处,却觉得一路黑暗,实在是找不到何处才是正路,还请长者指教。”

  老子微笑:“看来,你便是孔丘了?”

  男子一愣,随即仿佛恍然,又仿佛确认一般:“莫非,长者便是老子?”

  果然!

  苏寻一瞬便意识到了此人的身份。

  此人,竟然便是被称作“至圣先师”的,孔丘,孔仲尼!

  想不到竟然还会遇到这位“圣人”。

  还没有等他回过神来,孔子的目光竟然看向了他,似乎略带几分微妙的说道:“莫非,这位公子便是苏公子?”

  “正是在下。”

  苏寻拱手说道:“苏寻,苏道真,见过孔子。”

  孔子也忙回礼。

  苏寻见状,不由心想:这孔子果然如历史记载一般,执着于周礼。

  只是不知道他在此阻路所为何事?

  苏寻知道,历史上,孔子和老子的确见过两次面。这两次面,孔子对老子都奉师礼,请教治国的问题。

  若算算年龄的话,的确应该也是大概在这个时候第一次见面。

  此刻,孔子的年龄还不算大,没有达到“不惑”之时期,因此才会想要去洛邑拜访老子。

  至于第二次,则已经是在孔子晚年时期了。

  苏寻原以为,老子提前离开守藏室,向西而行,即出函谷,这段历史便也不复存在了。却没想到,竟然在路上遇到了。

  这是老子有意而为之吗?

  苏寻心中微凝,完全不排除这个可能。

  他虽然知道了这个世界拥有着神话,不一定与历史上一模一样。但是,老子化身下凡,绝不可能是因为自己一人。

  或许“孔子”,原也是应该与其相遇的。

  苏寻在这里思索,而另一旁,孔子先是再一次对老子行大礼,随即说道:“孔丘有一事不明,希望能够在先生这里解惑,请先生不吝指点。”

  老子点了点头道:“你说。”

  孔子看了看苏寻,随即正视老子,道:“武王时期,天下初定,周公推行周礼,成就了前所未有的太平昌盛之世。如今天下动乱不止,臣民黔首遭苦不止,正是由于周室衰微,礼乐崩坏。”

  “十日之前,我观洛邑有瑞象升腾,本以为周室将要中兴,礼乐也将重归正统,照耀世间,我本喜不自胜,谁知道那祥瑞却被人斩断,只怕周室再无中兴的可能,不由觉得心中沮丧,因此,才来询问先生,这天下的正路到底在哪里?”

  苏寻心中一怔。没想到,孔子之所以会过来,竟然是因为自己!

  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引发天子命格,又以剑斩命的话,或许孔子仍旧会来洛邑,但却绝不会是在这个时候了。

  不过,仔细想想,他又觉得,这也是难怪的。

  孔子一生奉行的乃是“礼法”。

  而实际上,这礼法所代表的,便是一个既定的“序”。

  长幼尊卑,纲常伦理。与不同等级的人交往也应该有不同的礼遇。

  这便是孔子的礼。

  如果是在普通的历史上,孔子的礼倒也正常。但是在这个世界,却是“上天”存在着的世界。

  上天行周,从而才有周礼,孔子的礼,尤其是从周礼衍生而来的礼,某种意义上来说,便代表着“天”。

  虽然,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不语,不代表不信,而是代表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