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章:江渊和杜宁的斗法-第4/5页
“臣身为大理寺卿,万不敢苟同此言,请陛下明鉴!”
虽然说,杜宁有些时候性格中和陈循一样,带着几分犹豫不决,但是,从这番话便可看出,他的政治功底和决心,也同样都是足够强的。
洪武年间的春夏榜案,又称南北榜案,是有明一代,在科举一事上,牵连最广,也闹得最大的一桩案子。
其间的案情状况十分复杂,但是简单来说,就是在洪武三十年的科举考试当中,主考官所录取的进士全都是南方人,由此引发了北方士子的不满。
当时这件案子闹得沸沸扬扬,引得太祖皇帝亲自过问,数度复核,推翻了之前的结论,重新点了新的黄榜,方平息此事。
南北榜案,在大明的科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那以后,历次科举录取的人数,都有意识的进行南北方的平衡,以避免冲突。
这桩案子,很难说是否是公正的,但是,在朝堂之上被搬出来的时候,自然就是公正的!
杜宁的这番话,意思很明白。
当初春夏榜案,连黄榜都发布了,太祖皇帝都能重新彻查,如今不过是有几个士子在萧镃的府门前闹事,如何便查不得了?
朝廷抡才大典,事事处处都要水落石出,如此才是真正的保持朝廷的威严。
当然,还是那句话,从理的角度而言,杜宁做是没错的。
但是,从情的角度来说,无论话说的多么漂亮,杜宁此举,都有对萧镃落井下石咄咄逼人的嫌疑。
不过,既然都已经表明了态度,杜寺卿自然也不在去想别人的看法,而是和江渊等人一样跪倒在地,等着天子的决断。
事已至此,朱祁钰也的确不好再继续保持沉默了。
对于杜宁的这番表态,他还是基本满意的,要知道,不是谁都有勇气,敢于承担这种非议的,尤其是杜宁这種出身清流,更看重声名的官员,能够做出这种选择,越发显得難能可贵。
这种情况下,对于大多数的官员来说,放手才是最佳的选择,朝堂之上,最忌争一时之气。
毕竟以后日子还长,总有可以讨回来的时候,反倒是饱受非议的坚持下去,才是更加困难的。
只不过,也就是基本满意而已,因为,杜宁虽然站对了立场,但是手段上面,明显还没有胜过江渊。
他的这番话,固然让自己能夠站得住脚,但是,从舆论上来看, 朝中大臣明显还是更加偏向江渊的。
如果说,在这种情况下,要从二人中间选一个翰林学士,那么,江渊显然是更得人心的。
从这一点上讲,杜宁的政治功力还有待提升。
沉吟片刻,朱祁钰正欲开口,殿外却突然出现了一道身影,让他不由眉頭一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