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李继迁之死-第3/6页



  史载:“罗支阴集六谷诸豪及者龙族兵数万,合击之于三十九井,保吉大败,中流矢,奔还灵州。”

  潘罗支计败李继迁,使党项羌的西进计划受挫,潘罗支因此声望大增。

  ◆咸平之治

  至道三年三月,真宗赵恒即位为帝。第二年,他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年号——咸平。

  咸平,天下到处都太平之意。隋人有诗云:“锡以蕃祉,永保咸平。”

  为什么用咸平?赵恒的用意很明显,老爹赵光义的第一个年号叫“太平兴国”,有其父必有其子,自己用“咸平”,同样也是希望天下太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赵恒接手的的帝国,外强中干,北面的辽国和西北的党项虎视眈眈,战乱不息,国内还时不时爆发一下农民起义。就是这样的一手烂牌,聪明的真宗也能打出王炸。

  赵恒勤于政事,任用李沆、吕端、曹彬、吕蒙正等能臣,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税收富足,人文鼎盛,人口数量亦成倍增长,统治日益巩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出现了难得的治世,人们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咸平之治”。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出现治世的原因,这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政治上君明臣良,治理有方,广开言路,反腐倡廉;

  军事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兵强马壮,多有胜绩;

  经济上爱惜民力,修养生息,降低赋税,鼓励生产;

  文化上重视文教,厉行节俭,思想统一,团结奋进。

  经济的发展,首先带动了人口的增加。太宗至道三年,全国人口是四百万户,到了咸平六年,达到六百八十多万户,短短六年多时间,人口增长了一半以上,土地耕作面积增至五亿多亩。治世不治世,从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和土地面积都能可见一斑。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咸平年间诚为多事之秋,天下一点也不太平。首先是北面的辽国年年来犯。其次西北的李继迁,不断地攻城掠地,杀伤不少宋军,尽得定难五州之地。还有就是咸平三年在蜀地爆发的王均兵变,对大宋王朝的西南根基也是致命的摧残。

  一个年号用了六年,也没能实现天下天平。

  咸平六年年冬,真宗决定明年启用新的纪年。宰相李沆从浩瀚的书海中寻出两个闪着金光的大字——景德。

  景者,大也,指皇帝的基业;

  德者,得也。《素书》云:“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让别人各有所得,收获满满,丰衣足食,各展其能,让万物各得其所,这才是真正的德。有德则得,无德则不得。德高贤人聚,德重好运来。德,既是对皇帝的赞美,也是对皇帝行为的期许和考量。

  太祖朝使用过乾德的年号;赵光义对太祖说:“江山在德不在险”,然而终其一生,也不敢用这个字作年号;聪明如宋真宗者,非“德”无以彰显自己的皇恩浩荡,非“德”无以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福德恩泽。

  景德之下,皇帝厚德洪福,播于四海八荒,惠及天下苍生。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一个好的名字就是一个好的风水,人如此,国亦如此,取一个好名,可以为美好灿烂的前程锦上添花,甚至可以改变运气。

  ◆李继迁托孤

  公元1004年的春节,如期而至,正月初一,真宗下诏改元景德。

  大宋启用新年号的第二天,景德元年正月初二,党项羌的一代枭雄李继迁,终因箭伤过重,在拖延了两个月后,回力无天,走到了生命尽头。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一刻,这位枭雄做了一个奇怪的决定,他告诉儿子阿移:“你不是我,你要上表归附宋朝,不要与宋抗争,即使宋廷一百次不同意,你也不要放弃努力……一定要让宋朝接受你的归降。”同时交代阿移,为了防止其他部族趁火打劫,自己的丧事要密不发丧。

  接着又将亲信张浦等跟随自己多年的部下叫到身边,嘱咐众位,一定要好好辅佐少主,见机行事,保住祖宗基业。

  李继迁生而英奇,长而剽悍。当继捧入觐,夏绥倾覆,田无一成,卒无一旅,始奋其雄才,策其群力,激羌戎以先烈,约契丹为强援,尽复五州,慑从诸族,恢万里之基,创累世之业,若非雄杰,孰能为焉。李继迁用自己一生的奋斗史,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有志者事竟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