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王均乱蜀-第4/7页
赵延顺左手提着符昭寿的首级,右手握剑,带领众反卒,打开府门,大步走到门外。
一见王均,赵延顺以剑拄地,单膝跪倒,众反卒也都齐刷刷地跟着跪倒。
赵延顺道:“大哥,我们杀姓符的,也是为众兄弟出口恶气,这些年,咱们受他的欺负还少吗?事已至此,您就来做我们的蜀王,带着大家一起干吧!”众人也一致推拥都虞侯王均为王,共同起事,建立蜀国,与朝廷分庭抗争。
王均身边有个狗头军师名叫张锴,见王均有些犹豫,立即上言道:“将军部下发生叛乱,朝廷若追责起来,将军如何处置?这是上天送与将军的一份富贵,不取白不取,将军应顺应天意,乘势而为,休要迟疑!”
这王均本来就是一个贪图富贵的酒肉之徒,如何架得住众反卒的如此怂恿。几番下来,也就顺坡下驴,答应做众反卒的蜀王。
参与平叛的都巡检使孙进当时就不答应了,想要制止王均乱来。赵延顺一使眼色,众反卒上去,将孙进砍于马下。
赵延顺等人及神卫军士兵拥立王均为首领,屯驻益州的威武、骁猛诸军也参加叛乱。王均乘机自封蜀王,正式与朝廷分道扬镳。
小小几个戍卒竟能掀起如此大的风浪,看来聪明睿智如宋真宗之人,也有用人不察之时。毕竟履历不深,还是嫩了点。
一到汉州,牛冕就给真宗发去八百里求救文书。贼势猖獗,火急求援,战报一路跋山涉水,差不多历时十天,才送到真宗的行在,河北大名府。
◆这个对手不一般
真宗车驾回京,刚到德清军,就收到战报。车驾迅速停下,真宗立即召开高层军事会议,商讨对策。
负责督运粮草的工部侍郎雷有终曾参与平定王小波、李顺起义,对蜀川路子熟,众臣一直推荐雷有终再披征袍,赴川平叛。
雷有终这个名字起得好,《易经》云:“谦亨,君子有终。”是说君子谦之又谦,可保万事亨通,圆满吉祥。“有终”又有终结之意,意为终结叛乱,还民安宁。就凭这个好彩头,灭火队队长非他莫属。
真宗当即任命雷有终为泸州观察使、益州知州兼川峡两路招安捉贼事。同时抽调抗辽先锋官、也参与平定过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大将石普为副帅。御厨使李惠、供备库副使李守伦并为川、陕两路招安巡检使,供奉官、阁门祗候孙正辞为诸州都巡检使。率领八千步骑,即刻前往蜀川,进行征讨。
又以洺州团练使上官正为东川都钤辖,西京作坊使李继昌为峡路都钤辖,崇仪副使高继勋、王阮并为益州驻泊都监,协同出战。
作为驻益州的神卫军指挥使,王均对于东西两川的地形地理、轻重缓急,是非常熟悉的;作为大宋的军队高级指挥官,王均对宋军作战和装备这一套,又是了如指掌。
打仗最怕遇到这样的对手,敌人对你的排兵布阵、军事作战、包括后勤运输全都门清,真宗最为担忧的就是这一点。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地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处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山峻岭,险关激流,军队进出和物资运输困难重重。
打得赢还好,打不赢,大宋将彻底失去西南半壁江山,真宗知道,雷有终此去,必定又是一场血战。
开弓没有回头箭,王均毕竟是大宋调教出来的军队高级指挥官,在迅速拉拢起一大帮的军队支持者之后,叛军完全占领成都。
正月初二,兵变的第二天,王均在益州府衙,正式称帝,封自己为“武威元皇帝”,建元化顺,国号大蜀。设置文武百官,以神卫小校张锴为军师,替自己出谋划策,宣布与朝廷分疆而立。
别看平时吊儿郎当,自己当了皇帝,就大不一样了。正月初三,兵变的第三天,王均一早就调集人马,开始为大蜀国开疆拓土,浴血拼杀。
王均以前的军队,都是缺盔少甲,破衣烂衫。如今自己当了皇帝,整个益州都是自己的,命令打开军械库,给三军儿郎们,统统换上银枪绣衣,新盔新甲,新战靴新马鞍。这样的军队拉出去,全部一溜新,确实比较唬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