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杨六郎大破辽军-第2/7页
岳胜和孟良、焦赞、杨兴一同在八角山,落草为寇,被杨六郎收服,五人结拜为兄弟,一同守边抗辽。说句不好意思的话,在真实的杨家将名单里,并没有岳胜这个人,他只是空气般的存在。
焦赞是真有这个人,他是宋仁宗时宰相富弼的部下,坚州砂河人,抗辽勇将,久镇瓦桥关,名望颇高。他的墓在今天河北雄县,应该说,他是在杨六郎死后才出生的,跟杨家将扯不上啥关系。
孟良这个人,在说书的嘴中简直是隋唐时的程咬金重生,也是只会几板斧,“劈脑门儿,扎眼仁儿,剔排骨,砍肉槌儿”。此人是员难得的福将,粗中有细,善于深入敌后,身上总背着一个秘密武器,装满硫磺球的“火葫芦”。
从孟良崮,孟良营,孟良梯这些地名可以推测,孟良早年应该是位绿林好汉。《宋史》载:孟良曾授散郎守殿中丞,致仕骑都尉。是个警卫营长,五品官。
根据“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说法,孟良应该也是富弼的部下,抗辽名将,他的墓在河北永清。可见,孟良这个人跟抗辽有关系,跟杨家将没啥关系。
至于二十四将中黄龙、黄虎、郎千、郎万等人,单从名字上就知道是说书人编造的,有点常识的人,谁给孩子起这种名字。
真正跟杨家将有关系的,只有老将杨嗣。咸平二年这一年,六郎杨延昭四十一岁,杨嗣比六郎杨延昭要年长二十多岁,是一位勇冠三军的抗辽老将。
◆杨家兄弟
杨嗣,瀛州人,与出自麟州的老令公杨业并无亲缘关系。
杨嗣的哥哥名叫杨信,杨信有名并不是因为他的战功,也不是因为他官做得大,而是他超乎常人的隐忍。
后周时,杨信就在赵匡胤手下效力,是赵匡胤的嫡系。大宋建国,杨信历任权内外马步军副都军头、铁骑、控鹤都指挥使等职,深得太祖宠信。
杨信与殿前都虞侯张琼同为太祖赵匡胤手下爱将,张琼当年还救过赵匡胤的命。乾德元年,张琼被石汉卿等人诬陷,赵匡胤不辨真伪,下令将其处死。
乾德三年,杨信被任命为殿前都虞候,成为禁军的高级将领,地位仅次于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
论关系、功劳,杨信远不及张琼。如今坐在张琼当年的位子上,高处不胜寒,杨信不想让张琼的悲剧在自己身上发生。
乾德四年,杨信害了一场病,得了“失语症”,从此再不能说话了。太祖闻讯,亲自前来探视,并“赐钱二百万”,以示安慰。
虽然失语不能言,杨信并没有因此丢掉官职,反而得到了升迁。一年后,杨信被授予静江军节度使,又过了一年,“迁殿前都指挥使,改领建武军节度”,成为大宋禁军殿前司的最高统帅。杨信位高权重,太祖赵匡胤给他的评价是“真忠臣也。”
杨信虽然口不能言,也能通过在纸上写字指挥将士,他还通过一个名叫田玉的孩子,作为自己的翻译,“书掌为字,玉因直达其意无失”。
开宝九年,太祖驾崩,太宗继位,依然任用杨信掌管禁军,领殿前都指挥使。两年后,杨信病重,在临死的前一天,突然开口说话。
开宝九年,太祖驾崩,太宗继位,依然任用杨信掌管禁军,领殿前都指挥使。两年后,杨信病重,在临死的前一天,突然开口说话。
太宗赵光义“闻而骇之”,赶来杨府,看望这位社稷老臣。
君臣不相负,来世复君臣。杨信哭着向皇帝谢恩,感谢两代帝王所施与的圣恩,然后含泪离世。
人们这才明白,原来这位大宋禁军统帅为了保命,竟然通过装聋作哑这种手段来躲避皇上的猜忌,装哑巴装了十二年,到死才真相大白。
这才是真的戏精,奥斯卡至今还欠他一座小金人。
杨嗣的仕途得益于大哥杨信,经杨信推荐,他先是担任殿直,不久即被连续晋升三次,任崇仪副使、大山军监军。
又受命知军事,任高阳关战棹都监,知保州。转运使上表奏报他的政绩,擢升威虏军,改崇仪使,与曹思进同为静戎军、保州、长城、蒲城缘边都巡检使。后改如京使,再知保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