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康保裔血战瀛洲-第2/7页



  遣使讲和,这只是大宋朝一厢情愿,萧太后和辽圣宗早已计划好了要趁火打劫,怎肯轻易放过这一天赐良机。

  纵然朱台符巧舌如簧,也只能换来契丹一声“呵呵”而已。虽然辽圣宗嘴上说,“好啊,大家都不要打了,我们讲和”,背地里,仍在加紧操练兵马、聚草屯粮。

  朱台符又不是真傻,没这么好糊弄,回到开封,他立即向真宗密奏:皇上啊,辽主这玩意儿,也没啥诚意啊,我看,这场仗早晚要打。

  真宗听朱台符这么说,知道和谈是没戏了,于是,任命马步军都虞候傅潜为镇、定、高阳关行营都部署,富州刺史张昭允为马步都钤辖,加强边关防御,做好迎战准备。

  咸平二年七月,圣宗晓谕诸道即将征伐大宋。

  ◆辽大帅暴毙军中

  咸平二年九月,萧太后和辽圣宗调动三川六国九沟一十八寨,以南院大王、北院枢密使、魏王耶律斜轸为统军大元帅,率领三十万大军,分兵三路直捣中原。

  作为大辽国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的军事才能也是足够了得。高梁河之战,耶律斜轸与耶律休哥一同大败宋军;雍熙北伐时,又在陈家谷一战中击败宋军,生擒杨业。由他带兵,萧太后心里安稳多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日,安营扎寨过后,耶律斜轸与众将小饮了几杯,便回帐休息去了,谁能料到好好的一个大活人,当夜竟然死翘翘了。

  还没开战,大元帅耶律斜轸先挂了,消息一出,无亚于晴天霹雳,辽军顿时炸毛了。这也太突然了不是!先是耶律休哥,现在又加上耶律斜轸,大辽国的双生将星就这么说凉就凉了,这对萧太后和辽圣宗母子俩来说,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萧太后亲自到营中进行哀悼,赐给下葬棺具,以最高礼遇进行安葬。

  军中不可一日无帅,萧太后随即任命自己的老情人、北府宰相韩德让为北院枢密使,接替耶律斜轸,统领三军。

  在评书演义《杨家将》中,将韩德让称为“韩昌,字延寿”。

  真实的情况是:据《辽史》载,韩德让,字致尧,契丹名兴宁姚哥。辽统和十九年三月,辽圣宗为大丞相韩德让赐名“韩德昌”。这个时候,他依然叫韩德让。

  耶律斜轸一死,对辽军上下打击甚大,不过,对大宋朝的赵官家,自然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宋大帅未战先怂

  咸平二年九月,萧太后和辽圣宗车仗到达南京。辽圣宗耶律隆绪传令,以皇弟梁王耶律隆庆为先锋,大军开始南征伐宋。

  战报传到东京,枢密都承旨王继英,以契丹大入,请真宗北巡,真宗答应了王继英的奏请。随即派他驱车先行出发,传谕镇、定、高阳关诸路,打扫行宫,查对行宫储备的粮草,并传达皇上旨意,安抚慰劳前线将士。

  辽军大举入侵,告急文书传至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傅潜那里,都部署就相当于一个军区司令,位高权重。别看穿上衣服,人五人六的,其实傅潜就是个大草包。此人城府极深,却贪生怕死,胆小如鼠。真宗选这样的人来做三关大帅,真是看走眼了。

  傅潜,冀州衡水人,年轻时在奉州大将张廷翰手下做事。后来被太宗召置左右,成为太宗府邸旧臣。太宗即位,傅潜隶属於殿前左班,三次升迁为东西班指挥使。

  从太宗征太原,一天之内,两次被流箭射中。又随从征讨范阳,率兵先行到达涿州,与辽兵交战,生擒其五百余人。太宗见到辽兵遍地堆积的尸体和遗弃的器仗,不禁为之赞叹,擢升其为内殿直都虞候。

  高梁河之战,太宗身中两箭,乘坐驴车玩命逃回涿州,傅潜作为随从,也就是从这时起,此人给吓破了胆。回师之后,太宗道:“潜从行有劳,奖赏不够”,复加马步都军头、领罗州刺史,后迁任曰骑、天武左右厢都指挥使,领云州防御使。

  雍熙北伐,傅潜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兵败于拒马河,责授右领军卫大将军,自检校司徒降为右仆射,削功臣爵邑。至道年间,出为延州路都部署,知镇州。

  真宗即位,傅潜兼忠武军节度使,数月后被召回。咸平二年,出任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