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策马问天-第2/7页
赵元僖姿貌雄毅,沉默寡言,管理京师五年,政事无过错,太宗对他尤其喜爱。
淳化三年十一月初十,赵元僖早朝,忽觉身体不适,回府不久便暴毙了。原因很让人费解,极大可能是“自作孽”,而被宠妾误杀。
太宗极为悲伤,罢朝五日,写下《思亡子诗》给近臣观看,追赠皇太子,谥号恭孝。
大哥赵元佐被废,二哥赵元僖暴死,储位再次空缺。论资排辈,太宗第三子,襄王赵恒走上政治舞台。
赵恒,初名赵德昌,曾用名赵元休、赵元侃,乾德六年十二月二日,生于开封府第。
母亲李氏,乃常山郡王李英之女。少有容德,嫁给晋王赵光义,封陇西县君,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夫人。生五子二女,只有元侃和楚王赵元佐长大成人。李氏于太平兴国二年去世,时年三十四岁,元侃即位,追尊为元德皇后。
乾德五年,五星与镇星一起聚于奎宿,第二年正月,元德皇后李氏梦到自己用衣服的大襟托住了太阳,于是有孕。十二月二日,赵恒生于开封府第,赤光照室,左脚指上有一个“天”字。
赵恒幼时英睿,姿表特异。与诸王嬉戏时,喜欢玩打仗的游戏,自称“元帅”。
自从爬上了龙椅,太祖就非常喜欢赵恒这孩子,从此将他养在宫中,甚至亲自教他学习史书典籍。很多典籍,赵恒看一遍就能背诵。
太平兴国八年,赵恒被授为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韩王,并由赵德昌改名赵元休。
雍熙三年七月,改名赵元侃。端拱元年,封襄王。
因长兄赵元佐因叔父赵廷美之死发疯,淳化三年十一月,二哥赵元僖又无疾暴死,老三赵恒自然成为太宗青睐的对象。
◆出任开封府尹
冯拯等大臣因立储提议被贬至岭南,大宋朝野上下,鲜有人敢提及立储之事。
在朝臣中,寇凖以刚直、桀骜、足智和毒舌著称。
“十九中高第,弱冠司国章。”寇凖十九岁高中进士及第,掌管典狱,忠君爱国,勤政爱民。
“赴义忘白刃,奋节凌秋霜。”
端拱二年,百官言事,二十八岁的小青年寇凖,奏事殿中,极陈利害,忠言逆耳。
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的拍,太宗终于听不进去了,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寇凖赶紧上前抓住太宗的衣角,让他重新落座,听他把话讲完,“事决乃退。”
试问历朝历代,有几个大臣敢这么对皇帝动手动脚?素来强势的太宗,还真吃这一套,由是十分赞赏寇凖,对左右道:“朕得寇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我得到寇凖,就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样,寇准被钦誉为魏征。
寇凖立朝侃侃,秉道疾邪,性刚自任,徇国忘身,朝臣罕出其右者。
淳化初年,朝廷处理了两桩受贿案。王淮贪赃,数以千万计,仅受撤职仗责,不久又官复原职;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
寇凖知道这是王淮的哥哥、参知政事王沔背后搞的鬼,心中由此忿忿不平。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众臣皆说旱灾是天命所致无法改变。
寇凖道:“《洪范》里讲天道、人道的关系,二者互相感应,就像影子和回声,大旱之证,大概是刑法不公正所导致的。”
太宗一听就火了,起身回到宫中,寇凖又把皇上给气跑了。
过了一会儿,太宗回过味儿来,又传令单独召见寇凖,询问刑罚不公的具体情况。
寇凖道:“陛下若将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
太宗下令召二府的官员前来。寇凖道:“前不久,祖吉和殿中丞王淮,侮法受赇,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知政事王沔的弟弟,受贿至千万,只受杖刑,降定远主簿,不久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
太宗问王沔是否有此事,王沔叩头认罪,太宗严厉责罚了王沔。
寇凖不惧权势,敢于直言,太宗越发觉得寇凖是可大用之才,当即任命他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寇凖这种说话不懂得考虑别人感受的大炮筒子性格,也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宣徽北院使、知枢密院事张逊是员武将,太宗的潜邸旧臣,曾跟随太祖出征太原,官比寇凖大,资格比寇凖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