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开国第一仗-第3/4页



  于是,在朝会上,赵匡胤宣布自己要御驾亲征。让自己的弟弟赵光义监国,坐镇后方,随时调度。

  临出京前,赵匡胤嘱咐弟弟赵光义道:“是行也,朕胜则不言,万一不利,则使赵普分兵守河阳。”

  赵匡胤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打赢了最好,万一败了,让赵普带兵守住河阳,就能保住京城,守住大宋基业,等待援军。

  宋太祖赵匡胤安顿好京中一切事宜,建隆元年(960)五月二十一日,赵匡胤率大军从开封出发,亲征李筠。

  不久,前方传来捷报,慕容延钊率领大军北出长平(今山西高平县),和李筠前锋在长平交锋,首战告捷,斩获敌兵三千人。

  赵匡胤夜以继日,直趋太行山下。

  七年前,周世宗征刘崇,赵匡胤就是沿着这条太行通道策马而上,参加了震撼天下的高平之战。

  如今,再来这里,自己已经从藉藉无名的小兵变成了万人之上九五之尊的皇帝。此情此情,赵匡胤禁不住吟诗一首:

  未离海底千山墨

  才到中天万国明

  这两句诗也不是什么新作,还是当年在武关道上,落魄江湖载酒行,崩出来的那两句,赵匡胤觉得,再多写一句都是多余的。谁说诗必须写四句,朕是皇帝,朕要改改规矩,朕就喜欢写两句的诗。

  前面来报,“山道被乱石堵塞,大军无法通过。”赵匡胤被堵在了太行小道上。原来这是太行山下的地方官,担心李筠叛军南下,发动兵民遍采乱石,主动把道路堵塞起来的。

  急于行军的大宋皇帝赵匡胤,不得已当起了农民工,带领大家一起搬石头。史载:“先于马上负数石,将士因争负之,即日平为大道。”

  宋军翻越太行,赵匡胤同石守信、高怀德会师天井关。

  得知赵匡胤御驾亲征,李筠赶紧收缩兵力,带军向北退守泽州。

  五月二十九日,赵匡胤亲自督战,三军用命,在泽州南与李筠展开一场大决战。

  此战,一举击溃了李筠的三万主力部队。

  李筠兵败,逃回泽州。

  同日,郭进、曹彬与李继勋的北路大军,突进北汉境内,歼北汉援兵数千人,斩监军使卢赞,擒河阳节度使范守图。

  六月一日,宋军进至泽州城下。

  泽州城池坚固,久攻不下,宋太祖赵匡胤很是郁闷。

  这天,赵匡胤把指挥使马全义叫到行营,命人摆上酒食,二人边喝边聊。

  马全义,幽州蓟县(今北京市大兴区)人,早年是李守贞的部下,后来归顺郭威,参加过高平之战,跟着柴荣,征过南唐,官至殿前指挥使、播州刺史,大宋立国,封为果州团练使,跟赵匡胤是多年的战友。

  赵匡胤问马全义,“可有破敌良策?”

  马全义道:“唯有拼力急攻,缓之恐生变故。”接着又道:“明日,臣请率一支敢死队,为陛下拿下泽州城。”

  六月十三日,马全义冒着箭雨,率敢死队爬梯登城,飞箭射穿了他的胳膊,血染征袍,马全义拔箭再战,一鼓作气,强行突破城墙一角,登上城头。

  赵匡胤指挥大军迅速跟进,拿下泽州城。

  李筠见大势已去,用一把大火宣示了自己的气节,投火自焚。

  北汉宰相卫融被宋军抓获。

  李筠的儿子李守节还在潞州大本营,六月十七日,宋军转攻潞州,李守节本无造反之意,父亲一死,李守节也不守节了,直接献城投降。

  赵匡胤不但“释其罪”,还“赐袭衣、金带、银鞍勒马”,并任命他为单州团练使。

  一直到死,赵匡胤都没杀他,儿子是儿子,老子是老子,在这一点上,赵匡胤还是值得点赞的。

  李筠叛乱,至此,全部结束。

  北汉皇帝刘均狼狈逃回太原,对左仆射赵华道:“你说得太对了,幸好我全身而退,只是可惜了宰相卫融和监军卢赞。”

  从李筠反叛至平叛结束,前后不过六十多天。宋太祖赵匡胤,鞭敲金蹬响,高奏凯歌还。

  ◆威震八方

  以破竹之势平定李筠叛乱,赵匡胤得以震慑诸藩,那些想造反的地方节度使,都束手而听命,乖乖地进京朝拜新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