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京城变-第3/5页



不是此时的袁世凯膨胀到觉得能干预这个大事儿,慈禧在一天,袁世凯就安静一天。这个女人政治手腕真真算的上高超,从不遵咸丰遗诏,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开始,到同治中兴,卷帘归政,再到放权同治,原本认命的她估计也是没想到同治会得那样的病死去。

按此时的道理,应该就是“溥”字辈儿上台了,但是慈禧不甘心做太皇太后,便选“载”字辈儿光绪上位,这便是又是把持朝政三十余年,她在位时,这北洋一系的大臣那个个都是俯着、卧着,袁世凯也是乖乖听命,不想和这个老女人对上,即使他很早就有着异心——小站兵除了他谁都指挥不动!

而此时慈禧都开始有着立嗣的念头,那就是真老了,这才让袁世凯跳了出来,想着这事儿得参与一下……

“慰亭,此事就是我也不能插手啊。”庆王面露难色,这种事情按照以前的说法,谁议论,谁死!

“王爷,要是不插手,恭亲王的下场就是我俩的下场。”袁世凯点明了自己与庆王可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再说,自己带着巨款前来,可不是听这个老东西来回推脱的。

袁世凯说的这位恭亲王,是之前那位,“一生为奴”鬼子六,十年前寿终的奕訢。

庆王听到这话,也是开始思索起来,他贪,但有自知之明,自己在争斗中是什么水平自然知道,能到达如今的位置靠的就是慈禧的恩宠。那么往后,慈禧没了,自己庆王这一系该如何继续有权势下来呢?比如他那个一直被铺路的儿子。

慈禧的确露了立嗣的口风,这两天就会宣他立昭,不管袁世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但是这事儿这么一听,好像是和他庆王有着关系。

立嗣的好处显而易见,庆王是咸丰的兄弟,是道光帝的子嗣,道光也就是清文宗,刚刚袁世凯说的很含蓄,提到前一代恭亲王,这借古喻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在提醒庆王,如果立嗣立一个文宗系的储君,那么他的权势就能保住,毕竟他们才是一家,晚清历来便有着重用宗室的传统。

“你觉得恭亲王怎么样?”庆王思索再三,在自己这个文宗系里找了个合适的人选,鬼子六之子新任恭亲王溥伟。

“王爷,合适!”袁世凯立马说道,就怕你没想法,这有想法就好办多了,只要不找与光绪相关的人,他都没意见,现在他防着的,是那个醇亲王载沣,光绪同父异母的弟弟。

“但是,你我二人也是孤掌难鸣啊。”庆王还是有些为难,现在慈禧可是还没问过他呢,自己贸然前去,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

“我与这英国公使朱尔典有旧,可以借他来引出这个话题。”袁世凯早就想好了对策,这满大清谁说这事儿都不合适,但是唯有洋人,可以向着慈禧建议……

紫禁城

慈禧看着面前给自己把脉的太医,人老成精,心里暗暗已经有了猜测。

“小李子,太医怎么说啊?”

“回老佛爷的话,太医说老佛爷并无大碍,他开个方子,吃几副药就好了。”

“小李子,你也不要净捡好听的说,刚刚那个奴才(太医)给哀家把脉的时候,手抖成那样,也是老奴才了,难道哀家会因为他的几句话就杀了他不成?”慈禧说道,虽然这么说,但她的心思没人知道,如果刚刚这太医说的严重,杀个把个人,还真是常事儿。服下汤药,慈禧又轻声问道:“最近皇帝怎么样啊?”

“皇上最近也是卧病在床,不过……”李莲英犹犹豫豫,欲言又止。

“说吧!”慈禧知道肯定有什么状况,这光绪的事儿,都是李莲英的眼线盯着。

“不过,不知怎么着,皇上听闻老佛爷卧病在床,这精神头一下子就好了起来。”

“哼,还真是个白眼狼。”慈禧听见这话不自觉的生起了闷气,和光绪斗了很久的她,这怨气自然越结越深,对皇权的掌握自然也是达到一种病态的掌控。

“还有件事儿。”李莲英见慈禧生完气,又小声说道,在得到慈禧询问的眼神之后接着说。“庆王那边递过来了个外事的折子,说是英国公使朱尔典想请德龄公主录一段庆祝两国邦交的影像,也是为了庆祝他们爱德华七世国王的生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