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总有遗憾-第2/3页



  有年轻士子说了出来。

  “京师居不易,一边读书,一边找事做。屈兄、陈兄,我们可不像你们,富家公子,衣食无忧,不用担心银子。”

  又有士子开口,开起了玩笑。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我屈大均,又岂会仰仗家族余荫,做那纨绔子弟!”

  屈大均摇了摇头,大口吃饭。

  “顾兄,你们不知道,我们几个已经找到事做了。”

  叫陈恭尹的黑瘦年轻士子,微微一笑,端起了茶杯。

  “屈老大去了城西的李记粮行,梁老三明天要去天津卫边读边做工。至于我自己,则是去城西的京师书铺帮忙。”

  看他气定神闲的样子,似乎很以干这些事情为荣。

  陈姓年轻士子的话,让王泰等人都是点头。

  自食其力,独立、自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不知不觉已经变化许多。

  “昆山三徐来了!”

  忽然,酒楼中有人叫了出来,很快三个年轻士子走了进来,三人都是长衫网巾,齿白唇红,英俊潇洒,折扇轻摇,白衣飘飘,风度翩翩,脸上笑容人畜不欺。

  “见过徐公子!”

  “徐二公子好!”

  “徐三公子!”

  士子们纷纷起来,和三个轻公子打招呼,酒楼中顿时热闹了起来。

  昆山三徐?

  王泰和陈子龙等人扭过头去,加入观看的人群,想知道这昆山三徐到底是何人?

  “屈兄、陈兄、梁兄,各位兄台,你们也在。幸会,幸会!”

  经过屈大均等人的桌旁时,昆山三徐停了下来,三人向在座的士子们拱手行礼,为首年龄大些,个头高些的三徐之一,满脸笑容开口。

  “徐大公子,你们兄弟都来了。幸会,幸会!”

  屈大均等人也是纷纷站起来还礼。

  昆山三徐笑意盈盈,寒暄完,就和屈大均几人,在同一张桌子坐了下来。

  杨震和王国平面面相觑,都是摇了摇头。

  所谓的“昆山三徐”,只不过是三个年轻人而已,大的不过十六七岁,小的那位恐怕只有十四五岁。

  王泰的脸色,一下子沉了下去。

  “昆山三徐”,原以为最起码也是江南名士,就这么几个乳臭未干的青少年,他们何德何能得此殊称?

  充其量不过读书好而已,是造福了百姓,还是解救了万民?

  “公子,这“昆山三徐”乃是江南的后起之秀,老大徐乾学,老二徐元文,老三徐秉义,都是当地有名的神童,天资聪慧,才华出众。”

  王泰一旁的陈子龙,轻声介绍了起来。

  人多口杂,市井之间,自然不能以“北王”称呼。

  “昆山三徐,好大的名气!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们是杀敌报国的名将,又或是解救万民的忠义志士。天资聪慧,才华出众,他们比得上夏完淳吗?

  ”

  王泰冷冷哼了一声,显然对这种浮夸的称呼十分不满和不屑。

  这三兄弟还在“沽名钓誉”,夏完淳也是17岁,却已经身体力行,在万里之遥的南洋普及中华文化了。

  “公子,你有所不知,这“昆山三徐”兄弟三人,是顾大人的亲外甥。”

  陈子龙尴尬一笑,轻声细语。

  夏完淳是陈子龙的得意门生,陈子龙自然是引以为豪。

  “顾炎武?”

  王泰吃了一惊,随即摇了摇头。

  历史上顾炎武为抗清家破人亡,他几个外甥似乎都在清朝效力,好像还是有名的犬儒。

  舅舅和外甥,英雄和鹰犬,做人的差距,何其之大?

  “希望将来通过学堂的洗礼,他们能够成才栋梁之材,而不是只会当官的官僚。”

  王泰低声细语,说了出来。

  陈子龙连连点头,惴惴不安。

  他听顾炎武谈过他的三个外甥,引以为傲。不过,看王泰的反应,好像并不喜欢谈诗赋词、引经据典的徐乾学们,反而更喜欢“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屈大均们,更喜欢学以致用的治世之才。

  王泰自己,不就是诗词大家,他为何对同样能诗词、善歌赋的徐氏兄弟,如此的不屑一顾?

  “屈兄,以后大家同在京城,咱们常聚,我们三兄弟,和你们“岭南三杰”,谈诗赋词,激扬文字,岂不快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