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人类群星闪耀时-第2/3页



  明末清初,标志性的事件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以西书七千部为代表。

  这段时期,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数学、哲学、天文、医学、地理等大量传入中国。

  可惜,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西人对东方帝国的影响是有限的,主要以与上层精英接触为手段,对民间大众的影响较弱。在受到乾隆禁教的影响后,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断绝。

  “王大人,我进入大明传教30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躲躲藏藏,战战兢兢,牢狱之灾都有几次。直到碰上你,才算是碰上知音啊!”

  艾儒略晃着一颗花白的脑袋,流利的汉语之中,家杂着许多无奈。

  “艾儒略神父,到了河南,你就放心吧。你的那些《几何要法》,《出像经解》,都要在大明好好的推行,讲解。”

  通过王徵等人的介绍,王泰对这位传教士和他的著作,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王大人,你在物理方面的知识,也是让在下叹为观止!”

  艾儒略由衷地说道,满眼的钦佩。

  王泰知道艾儒略的意思。他和鲁昭一次关于重力的讨论,让他一下子成了众多传教士心中的传奇。

  “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是因为地球有重力。”

  艾儒略摇了摇头,滔滔不绝。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计算公式是:G=mg,g为比例系数,大小约为9.8N/kg。”

  他冲着王泰,竖起了大拇指。

  “王大人,你真是个天才!”

  “艾儒略神父,物理是需要不断实验的科学,这些都还要不断的做实验,才能得出更多的结论。这些你都要教给学生,让他们思考,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牛顿还没有出生,几十年后才会有重力三大定律,有万有引力定律。他只是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便将人类的物理学,提前了几十年。

  “王大人,一定,多谢你建的实验室,让我们可以探索更多的物理知识。”

  艾儒略和王泰谈了一会,又被其他的传教士拉走。

  一个50多岁的男子过来,顾绛在旁边介绍,王泰心头一震,不由得睁大了眼睛。

  “你是宋应星?《天工开物》的宋应星?”

  王太的金叉看在眼里,宋应星轻轻点了点头,有些不好意思。

  “大人,在下就是宋应星,让大人见笑了!”

  王泰点了点头,一时间感慨万千。

  大名鼎鼎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他把宋应星称为中国的狄德罗、阿格里克拉,毫无质疑的科学巨匠。

  别的不说,宋应星的作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业、物理、化学、生物、哲学无一不精。

  锌的冶炼、黄铜获取、声是气的传播、金银分离、推拉式风箱技术、火药的制造、硫磺的制取等等。

  但《天工开物》直到民国初年,才被中国学者所关注,而《天工开物》原作的发现,却是在东邻的日本。

  明末传统社会一大变局,经济、文化、思想变化迅速。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国的传统技术和近代的科学思维结合,产生了一大批科学性很强的著作,《天工开物》就是代表。

  可惜,从17世纪中叶之后,也就是满清入关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骤降为只占0.4%。

  一部《天工开物》被禁300年,足以说明一切。

  话说回来,科学巨匠宋应星,绝非浪得虚名。

  除了科学上的贡献,宋应星和他的兄长宋应升,都是忠义之士。

  历史上,甲申之变,满清入关,宋应星的兄长宋应升服毒殉国,宋应星举家隐居,在贫困中度过晚年,拒不出仕。

  科学巨匠,又是道德完人,都是上天的恩赐。

  王泰看着眼前的宋应星,暗暗摇头。

  大哥,你生不逢时啊!

  是什么阻断了历史的进程,文化的更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