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众议-第2/3页
张斗看向了大同总兵王朴,这位长袖善舞的败军之将依然是满面春风,丝毫不知羞耻为何物。自己和这样的纨绔子弟共事,早晚要被其连累。
不过,若是仔细看去,首位上的洪承畴,依然是眉头不展,心事重重。
即便是明军攻势凶猛,有压倒性的优势,但在乳.峰山、黄土岭、以及东西石门一带,明军却被清军死死拖住,即不能解救锦州,更无法消灭清军大部,进退两难。
更不用说,清军的援军纷纷到达,形势对明军来说,已显不利。如果不能将清军击溃,估计锦州之围,就无法解除。反之,击溃了清军,即便是黄太吉,估计也没有继续纠缠下去的勇气,锦州无恙,明军凯旋而退。
反观之,河南巡抚王泰,似乎和周围将领不咸不淡,但都是彬彬有礼,不过,张斗感觉得出,除了曹变蛟和王廷臣,王泰似乎并不怎么和别人套近乎。
这人有几分傲骨,但太愤世嫉俗,不合群,连张斗也猜不透,这王泰的大军那里去了
他曾问过洪承畴,洪承畴都是三缄其口,现在看来,洪承畴和王泰,似乎私下里达成了某种共识,只是他不知道而已。
这倒让他好奇,也莫名地心安。王泰部的军容,他是见识过的,战力如何,不得而知,但绝不是草台班子,联想到王泰一直坚持后路畅通,很有可能……
似乎想到了什么,洪承畴看向了一旁的辽东巡抚邱民仰。
“邱大人,粮草运送的还顺畅吧?”
援锦大军13万,一天需要的粮草就超过3000石,而自大军抵达松山,自七月二十九日起至八月十八日止,总共有粮料三万八千余石运到松山,再加上大军携带的粮草,超过了5万石。
杏山和松山,都是小军堡,不能储备大量粮草,因此需要从宁远源源不断地送粮草过来,而为保证粮道安全,护送粮草的官军,就达到了三万之众。
“回洪督,宁远城有三万军民日夜运粮草到松山,如今驿道通畅,不会有粮草之忧。”
邱民仰的话,让大堂中的明军将领和官员都是脸带笑容。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只要粮道畅通,他们就可以放心作战,而无后顾之忧。
洪承畴和王泰对望了一眼,又各自移开目光。
笔架山还有12堆粮草,不过这是备用,现在还没有必要搬运。至于上面驻兵,正如杏山和塔山等地一样,都是军中机密,笔架山一致的口径是两千,塔山和杏山,都是军民七千。
至于杏山和塔山的原有地方官军,都随来
来回回的河南卫军运粮队伍,偷梁换柱,分批撤回了宁远。
大军遮掩、北是长城,南望大海,清军的细作如何也渗透不进来,也查探不到这么精细的消息。
“王大人,明日之战,你看该如何安排”
洪承畴看向了王泰,面色温和平静。
“洪督,各位大人,末将的想法是这样。”
王泰站起身来,来到桌上的沙盘旁,指向了黄土岭。
“黄土岭易守难攻,我军仰攻,伤亡太大。以我所见,放弃黄土岭,猛攻东石门,牵制西石门,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将东石门清军击溃,控制东石门,打通锦州通道。”
王泰讲完,众将都是沉默,过了一会,马科按耐不住,指向了明军大营。
“若是黄土岭的鞑子来攻我军大营,那又该如何?”
“黄土岭上有十几门红衣大炮,我军又是仰攻,火炮难以发挥作用。一旦鞑子舍弃黄土岭,没有了红衣大炮的支持,我军前有壕沟栅栏,后有战车火炮,对付黄土岭的鞑子,围点打援,我宣府军和王军门的部下两镇兵马,就可应敌!”
洪承畴看了一眼王廷臣,王廷臣脸上一红,赶紧抱拳称诺。
“末将愿和王大人镇守大营,力挫建奴大军!”
洪承畴点了点头。黄土岭两万清军,王泰和王廷臣所部两万七八,王泰部骑兵勇猛果敢,可护大营侧翼。
东、西石门面向女儿河,虽然地势也险,也有红衣大炮,但大片的缓坡,仰攻难度不大,火炮也能发挥作用。
当然,东、西石门清军数量更多,更有汉军旗的火器营,难度也是不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