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应对-第2/3页
李定国再拜,磕头碰脑。
“好!果然是高大威猛,国之虎贲!国家有难,正需要你们这些热血男儿以赴国难!平身吧!”
崇祯的脸色红了起来,声音也高了几度。
“谢陛下!”
李定国站了起来,脸色通红,毕恭毕敬。
“你是顾绛,江南佳公子,彰德卫指挥使。想不到你一个读书人,却是高大威猛,文武双全,比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酸儒强多了!看到你们,朕高兴,高兴!”
崇祯笑了起来,满眼的欣慰。
三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站在面前,让他也是莫名地振奋起来。
“陛下,臣蒙陛下提携,王大人知遇之恩,定当奋勇当先,血染沙场,大破建奴,以报朝廷,以报陛下!”
顾绛也是战战兢兢,伏地而拜。
“快快平身吧!”
崇祯摆摆手,等顾绛站起身来,这才看向了王泰,满意地点了点头。
“王泰,你是慧眼识珠,这些个仁人志士,都被你给搜刮光了。这是野无遗贤啊!”
“臣只有举荐之功,任用贤能,陛下功不可没,臣与陛下共勉。”
王泰的话,让崇祯哈哈笑了起来,原来准备好的责罚之语,一时忘在了脑后。
王承恩看崇祯心情舒畅,也是暗暗松了口气。
要是二人来个一问一答,问责不断,就大为不妙了。
“王泰,此次北上,你河南卫军共有多少?”
终于回到了战事上,崇祯脸色凝重了起来。
“回陛下,两万战兵,一万辎重辅兵,共三万兵马!”
如果可能,王泰愿意河南卫军所有新兵老兵一起出关,好好厮杀一番,顺便也锻炼一下队伍。但树大招风,他只能善意的谎报。
“辅兵可以守城,战兵可堪一战”
崇祯缓缓问道,目光中有些怀疑之色。
“陛下,河南卫军但知忠君报国,为国杀敌,轻生赴死,有进无退!”
王泰的话,让崇祯微微点了点头,脸色也变的温和了几分。
忠君报国,轻生赴死,有这样的态度就行。
王泰则是暗暗心惊。看来,在朝廷和君王的眼中,河南卫军只是来修修补补,打下手的,并没有人以为河南卫能冲锋陷阵,甚至力挽狂澜。
也许,在他们眼中,河南卫军虽然有些战功,但是和朝廷的九边精锐、关宁铁骑相比,并不能相提并论。
这从河南卫军没有入京面圣就知道了。
“王泰,这些都是弹劾你的奏折,说你在河南设讲武堂,有违祖制;你修路搭桥,避开开封府;还有,大军刚刚聚集,南阳府和归德府就盗匪纵横。这些事情,你怎么解释”
终于,崇祯指着桌上的一堆奏折,开始发难。
“陛下,臣修路搭桥、单单避开开封府,是因为财力有限,捉襟见肘。一座开封城,可修20座中城。开封城百千人满腹牢骚,但河南400万的百姓,却记得官府的好,记得皇恩浩荡,对陛下和朝廷感恩戴德。400万对千人,其中得失,陛下自有分晓。”
王泰不卑不亢,素拜一礼,侃侃道来。
“河南有400万的百姓?”
崇祯大吃了一惊,眼神充满惊诧。
万历年间,河南人口或许有400多万,但如今……
河南连年天灾战祸,人不是应该死绝了吗?
王泰使了个眼色,顾绛赶紧把册子递了上去。
“陛下,这是河南六月初统计的黄册,人口已经破了400万。自两年前臣在河南兴修水利、垦荒屯田以来,除去河南本地的百姓,外省的流民也纷纷涌入。以臣估计,或许明年初,河南的人口,就会超过500万!”
崇祯点点头,翻起了册子,片刻,这才抬起头来。
“王泰,你这个巡抚,做的好!一国之模范,河南名副其实,王泰你也是不负盛名。”
崇祯连连点头。皇亲国戚之牢骚,和国之根本,他还是知道轻重缓急。
“陛下,臣已留下大军,足以对付土匪流寇。等关外的战事平息,臣自会解决流寇后患,一劳永逸!”
王泰又是肃拜一礼,那些抢掠的事情,被他一笔带过。
“王泰,左良玉被人刺杀,你怎么看”
崇祯猛然出口,眼睛紧盯着王泰,注意着他的一举一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