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国事-第2/3页



  “陛下,自万历皇帝中页以来,海外白银流入大肆减少,销往海外的商业停滞不前,粮食价格上涨,非粮食产品如丝绸、茶叶、瓷器等价格下跌,朝廷的税赋收入自然大幅度减少,但朝廷支出却由于天灾、军事无法削减。形势所迫,民间开始大量窖藏白银,以备不时之需,从而使得市面上流通的银子越来越少,银子也越来越值钱。”

  崇祯点了点头,眼中露出几分赞赏之色。

  王泰说的没错。别的不说,就是那些王公大臣,谁家里不是藏有数万两银子。

  “王泰,朝廷府库空虚,边军、各地官府都是催饷,就是辽东战事所需,已是花费浩大,朝廷难以承担。”

  谈到国事,崇祯又是眉头紧皱。

  洪承畴经略辽东,只是这大半年时间里,所需饷银已经超过200万两,军粮70多万石,再加上各色军器、盔甲、弓箭等项,朝廷在辽东的各项费用,已经是400万两以上。

  崇祯朝内忧外患,连年战乱,天灾人祸,国库年收入不足400万两白银,仅是辽东一地的战事,已经让大明王朝不堪重负。

  这也就难怪崇祯整日里焦头烂额,忧心忡忡了。

  “王泰,你有好的解决办法吗?”

  崇祯拿起了桌上的银元,似有所思。

  “陛下,银子铸成银元……”

  王泰欲言又止,崇祯点了点头,放下了手上的银元。

  “王泰,你要知道,铸造你这个银元,需要大量银子。如今国库空虚,户部没有银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崇祯的表情看在眼里,王泰自然明白。崇祯这个穷皇帝,也当的太难了些。

  “陛下,只需铸造少量银元,再用铜铸造另外一种铜元,银元可换铜元……”

  “你的意思是……”

  崇祯怦然心动,瞬间明白了王泰的意思。

  “陛下,银元银六铅四,一块银元换一两银子;铜元铜六铅四,分为六种规格,与银元以二、五、十、二十、五十、一百兑换,总计银一铜六。”

  王泰观察着崇祯的脸色,小心翼翼解释。

  “陛下,一两银子赚四成,100万银元可赚40万两银子,铜元亦是如此,铸钱之利,尽为朝廷所得,地方官府也难以成色、火耗欺上瞒下。”

  崇祯微微点了点头,眼里露出赞赏之色。

  铸钱之利,历朝历代皆是有之,但没有一朝,如大明这般以银为本位,依赖如此。王泰此举,可令朝廷得到铸钱四成之利,地方官府没有火耗借口盘剥百姓,而且朝廷可以摆脱对白银的依赖,重回铜本制度。

  “王泰,你果然有些才华!”

  崇祯沉吟了一下,却又微微摇了摇头。

  “此事关乎国本,和天下百姓生计息息相关,绝不能贸然从事,朕还要召集大臣,仔细斟酌。”

  崇祯说完,端起茶杯,喝了起来,神色间却是轻松了不少。

  “陛下,国库收入,年不过400万两,土地兼并,逃税匿税,百业凋敝,改革已经是刻不容缓。”

  王泰看崇祯不置可否,显然还是为铸钱的隐患和阻力犹豫不决,他眼睛一转,继续说了下去。

  “若是全国推行铸币,也许会操之过急,不若于一省设为试点,造币推行,使其建为全国之模范,再徐徐推之。”

  王泰的话,让崇祯慢慢坐直了身子,眼睛盯着王泰,目光炯炯。

  “王泰,你回去后要尽心尽力,不要使朕失望。等高名衡回朝面圣,河南,马上会有……”

  崇祯话没有说完,王泰心知肚明。看来,崇祯马上会对河南的缙绅们下手了。

  也许,还有那些官员……

  片刻,崇祯目光又变的黯然,失去了光彩。

  土地兼并、官员贪鄙、缙绅横行、宗室重负、民风萎靡……

  大明,的确需要一场彻头彻尾的改革,光是河南一地,又能如何改善朝廷大局,谁又能让天下都如河南

  崇祯的表情看在眼中,王泰暗自一声叹息。权贵官员、缙绅宗室、富商巨贾们,这些个既得利益集团,把大明王朝压的喘不过气来,一步步滑向深渊。

  历史上,清军兵临山海关、李自成北上,大明王朝曾计划南迁,最后不了了之,除了崇祯碍于春秋大义,那些个权贵们,谁能扔得下他们宝贵的瓶瓶罐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