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6章 死谏
死谏,有的时候不仅能勉励君王如梦初醒,还可以名垂千古,成为后世对于死谏的名臣之借鉴的正面教材,特别不容易。
当然,这些死谏的臣子并不想死,活的好好的谁想去死?若不是叶重这一次实在是太过分,听信妖妃萧媚的谗言,执意建造避暑宫殿给自己享乐,这些大臣也不可能摆出这样的架势来跟叶重唱对台戏的。
“你们是要死谏吗?”叶重脸色难看地道。
死谏,是指大臣为了自己的想法被采纳而不惜冒犯君王的行为,以死进谏。
常言有“文死谏、武死战”,更是儒家的忠君道德规范,意思就是说“文官应该为了坚持正义而不惜生命进谏,武将为了战争胜利而不惜生命奋战”。
“文死谏武死战”历来是中国文人臣子、忠臣良将的传统。武将在开疆扩土以及保家卫国的时候,是国家与民族少不了的脊梁,但国家安定之后,那些没有战死沙场的人的下场,怕都或者是如宋太祖一样地被“杯酒释兵权”,或者如明太祖一样地被诛杀。
文臣就是要誓死进谏,进谏的时候都要做好“不成功则成仁”的思想准备。经常有大臣会由于说错了一句话或者是用错了一个字而身陷囹圄,或者被发配边疆,甚至身首异处还要“谢主隆恩”。更有甚者,被灭九族、被刨坟掘墓鞭尸的也是不胜枚举。虽然貌似只有焚书……
中国历史上有四位以死谏君的忠臣。
第一个是关龙逄,夏朝时宰相,因皇帝桀,荒淫无道,宠爱妺喜,终日与其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且劳民伤财,建造酒池。于是多次向夏桀进谏,劝他爱民节财,但夏桀根本听不进去。
几番熟虑后,关龙逄决定进献黄图(一种关于地舆、陵庙、宫观、明堂等事的图画),想借此说明有亡国可能,劝谏夏桀关心朝政。关龙逄献了黄图,并说明来意后,故意立而不去。此时夏桀正欲与妺喜寻欢作乐,心里很不耐烦,于是什么也不问便把黄图烧毁,接着喊来兵士将关龙逄囚禁起来,不久便将其杀害,享年93岁(不明觉厉,远古时候人的寿命都普遍的高)。
关龙逄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明相,也是关氏始祖,其中关帝爷关羽,便是关氏家族中最为出类拔萃的一位。
第二个是比干(公元前1125年-公元前1063年),子姓,沫邑(今河南淇县)人,商代帝王太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纣王)的叔叔,官少师(丞相)。因其封国于比(今山西汾阳县西北),故人称其比干。
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佐帝辛。比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然而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滥用重刑,致使天下民不聊生,哀怨四起。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
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3岁。
第三个是彭咸,字福康,商纣王时期大夫。乃颛顼的后世子孙,为人刚正不阿,疾恶如仇。
因商纣王好酒淫乐,宠幸妇人,祸乱法度,败坏朝纲,于是彭咸屡次进谏商纣王,但却不被采纳,遂投江自尽表示抗议。(竹书纪年有载:"殷末彭咸,谏纣不用,投江而死")。后被世人列为人臣楷模,并赞称其为“天下第一谏”。
诗人屈原对彭咸极为推崇,并在作品中屡次提及,以及他自沉于汩罗江,也是效法彭咸。如《离骚》中那句咏叹:“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既然不能和他们一起实现理想的政治,我只好走彭咸那样的路)就是最好的表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