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4章 争议



      与此同时,法军战败和许多将领弹劾刘铭传的事情已经传到北京,慈禧与光绪获悉之后,当即不能淡定。连法国人都在大汉军的铁蹄之下挫了锐气,兵锋全无,全军覆没只是时间问题,何况武器装备以及许多训练上都不能跟法军相提并论的清军呢?

      湖北清军溃败的消息还没传来,不然大汉军的真正战斗力就会让满清朝堂更加震惊的。

      军机处。

      “各位,都说说吧。对于法军在钦县战败的事情,我们该如何应对?”偌大的军机处,只有寥寥数人。

      慈禧不在军机处,光绪帝在高位上开了腔,军机处这个跟普通的明清风格没啥不同的宫室里面,军机大臣只有几个,分别是李鸿章,恭亲王奕忻,庆亲王肃顺,德亲王奕匡,还有一位知识渊博,深得光绪心思的翁同龢。

      五位军机大臣,协同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在地位上,军机大臣的地位等同丞相,跟大汉军的侍从室大臣,明朝的内阁大学士都差不多,大同小异。

      不过侍从室和明朝的内阁大学士权力都很大,在君王懦弱或者势小的时候甚至能操控朝政,掌握一个国家的走向。不过军机处大臣的职能明显就削弱了许多,雍正当年设立军机处的时候是打着加强中央集权的主意的,军机大臣只需要跪在地上,抄录皇帝的口谕然后用圣旨的方式去发布就好,没必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议的,所以在军机处设立之初,真正有能力的大臣是不怎么想进入军机处的。

      然而,随着太平天国起义,清朝在中国的统治便摇摇欲坠,有不稳定之势,有能力是汉人臣子这才得到帝王的赏识,进入军机处,商议军国大事,军机处的职能才得到最大化。

      李鸿章和奕忻无疑是当今清朝高官当中最为耀眼的两颗星,洋务运动就是他们自发地捣鼓起来的,李鸿章进入军机处多年,深得皇帝的信赖,被世人称之为“李中堂”,放在古代,那就是当之无愧的丞相,百官之首啊!

      而奕忻的地位便有些尴尬,人称“鬼子六”,喜欢西洋的新奇事物,闹钟枪械什么的他的王府里面多的是,凡是西洋传过来的东西,便没有他不感兴趣的,久而久之,便得到“鬼子六”这么一个说不上蔑称又是蔑称的称谓。

      本来,奕忻是闲赋在家的,当年拥立同治的时候,他、慈禧还有慈安三个人三足鼎立,把持朝政,贵为摄政王的这段日子,大概是他最为风光,也是最位高权重的时候啦。

      不过,随着慈安莫名其妙地去世,这种平衡也被打破,奕忻这个没有成为皇帝之心的摄政王,也被罢黜,亲王的爵位还是有的,但是虚有其名,被软禁在京城里面,直到大清朝需要他的时候,他才出山的。

      闻言,一向智计百出的奕忻沉默不语,让光绪帝大失所望,好在肃顺出来打破这种尴尬的场面,拱手道:“皇上,上午的时候臣听说法国公使李梅(具有中国范的名字,可是历史上确有这个公使)去总理衙门申诉了,要求咱们立即出兵,南下支援法军残部。

      法国人的语气还是盛气凌人的,不过皇上,臣听说刘铭传用十万大军围攻一个小小的宝箴寨,却久攻不下,又擅自用士卒的性命去冒险,导致我清军死伤无数,实在不应该!若是咱们能让这十万大军南下,救援北上的法军残部,能交好法国人,奴才以为对于我大清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听到这话,李鸿章顿时不爽了,淮军可是他的家底,这么折腾他当然心疼,但是刘铭传如此折腾的缘由他还是知道的,士卒必须要经历铁与血才能成长起来,这是毋庸置疑的,现在遭到肃顺的诽谤,李鸿章必须要站起来好好说道说道。

      “庆亲王,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难道那些在宝箴寨下面牺牲的大清军的战士们,都白牺牲了吗?宝箴寨怎么样相信皇上和在座的诸位都是知道,宝箴寨号称蜀中第一要塞,地势险要,工事完备,可谓易守难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