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81章 革命尚未成功
叶重不想丢了面子,给军校题写对联,是要标注这个军校的校风的,叶重左想右想,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后世孙文(孙中山)给黄埔军校题写的对联及横幅。
“这个军校嘛,全名是中国陆军军事学院,简称就叫做黄埔军校怎么样?”叶重沉吟道。
“这个……”众人有些迟疑。
不过是叶重命名的,也不好打岔,所以龚长民微笑道:“大善。”
其实他们都没弄清楚叶重为什么要搞一个黄埔军校的名字,按理说黄浦江远在上海,跟钦县是天南地北的距离,八竿子打不着,毫无瓜葛,叶重取这个名字实在是让人有点匪夷所思了。不过作为吃着叶重俸禄的官僚,这些人还是懂得如何谄媚,如何曲迎上意的。
“至于对联,孤之前就想好了。”叶重微微一笑道,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好一句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龚长民拍手叫好道,“咱们大汉军是要革了清廷的命的,为官者不可有急功近利之心,为将者不可有怕死之心,正是如此!”
“呵呵,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若是将来推翻了满清的统治,你们这些官僚贪点小便宜,唯利是图都可以只要不危害到孤和国家的利益,不被发现孤就不轻易追究,但是目前天下未定,中国之局势扑朔迷离,不能在发展阶段就让你们腐败堕落了。”叶重浅笑道。
“大王圣明!”在场的官僚都纷纷颔首,叶重是默许了日后他们可以贪墨公款,只要不过分,只要不危急国家和君王的利益,对于这种事情叶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原址设于中国大陆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第六期有武汉分校),军校在1924年由中国国民党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黄埔军校于1927年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再改制为陆军军官学校,并于国民政府迁台时迁至台湾高雄凤山。
1921年(辛酉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选址于广州黄埔。关于校长人选,最初决定为程潜,而以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但是蒋介石不愿在程潜之下,跑到上海消极对抗。并派张静江找孙中山说情,孙中山才在5月3日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在此过程中,蒋介石曾辞去军校筹备委员长一职。
对其原因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除众所公认的财政问题外,蒋介石辞职的深层次原因是对广东政局的现状,尤其是对自己在国民党改组以后未能得到相当的地位和权力强烈不满。
蒋对一些革命的根本问题,如联俄、联共等,思想上有保留,又不宜公开说出,便在行动上采取消极态度。
蒋介石辞职有不满意职位低微的原因,也有玩弄‘以退为进’的政治权术的意味。军校成立后,以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后为周恩来)、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
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举行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