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0章 冕服



      凌晨五点,天蒙蒙亮,叶重就在苏玉娘等人的服侍下,穿上了彰显自己一方诸侯身份的冕服。

      冕服之制,传说殷商时期已有,至周定制规范、完善,自汉代以来历代沿袭,源远流长,虽冕服的种类、使用的范围、章纹的分布等等屡有更定、演变,各朝不一,情况较为繁复,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建立,因服饰政策变更冕服制度在中国亦随之终结,但冕服上特有的“章纹”清代仍饰于帝后礼服、吉服等服饰上,民国三年定制的“祭祀冠服”亦将“章纹”施于上衣圆补,作为区分等级的标志。

      历史上除中国外,冕服在东亚地区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亦曾做为国君、储君等人的最高等级礼服。

      冕服亦是汉服的一大种类。而汉服的纹章及其丰富,周礼“以纹为贵”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千古的服饰文化思想之表徵,勉人向善,在在充满尊天、隆祖、明礼、尚义之义涵。黄帝的黻衣是最早的带有纹章的上衣,黻即指两色相背的纹章。

      叶重尊崇周礼,推崇复古,所以大典上的所有礼仪几乎都是按照周礼施行的。

      王之吉服,配九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纹,共九章。

      冕服上头的十二旒即为得标明阶级之间的等差,董仲舒说过:「是以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势位」。天子穿戴的要有十二旒、十二章,「十二」是古人思想里面的至大之数。

      《尚书》就记载过在舜那的时候,「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叶重此次是称王,并不是称帝,所以冕服的纹章只有九章,而不是十二章。他立志推翻满清的统治,但是以西南七省之地妄图称帝,始终是太狂妄自大了一些,还是称王比较妥当,反正自己打响了反清的第一枪,势力又是整个反清军队当中最大的,早就惹人注目了,不必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低调。

      如何理解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元末背景,虽然当时元朝各种暴政加上天灾人祸,加速元朝的灭亡,但是元朝的实力依然非常强大,农民起义一直在南方轮番上演,北方基本在元朝控制之下!

      理由可以简答粗暴理解为蒙古铁骑比较适合北方平原地带的机械站,当然元朝大都在北方,在北方确实比南方大得多,天子脚下有些龌龊总是要好点,南方天高皇帝远就比较悲剧了,受灾受难高兴的是各级贪官们,老板姓就比较惨,被逼不得已而反抗;

      其次,南方起义的几路英豪里,朱升所属的朱元璋这一路刚开始非常不起眼,东有占据江南富余地带的张士诚,当时高邮大战已经名满天下了。西路有占据两湖的枭雄陈友谅,这货绝对的猛人,遇神杀神遇佛*类的。

      朱元璋夹在中间,占据安徽和南京一代,区域非常狭小,实力远不足前面两位,由于当时起义众多,元朝采取政策是谁先称王就打谁,另外就是盯着几个有实力的人猛打。

      朱升的筑高墙就是先自保,广积粮是暗中发展自己实力扩充兵马粮草,缓称王可以理解为避开锋芒,让元军先找那几位主去,让他们彼此间消耗,实际上朱元璋不仅缓称王,还曾被元军招抚过,虽然只是临时的,但是可见其隐忍。等实力强大后,一举消灭周边的几位枭雄,统一南方各路起义军,然后再直指元军。

      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小农思想,这是乱世生存的大智慧,比肩诸葛亮三分天下的计谋,而且最后成功了,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