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3章 严格的训练-第2/3页





      他写出了中国封建时期最力完整的军队教育训练专着《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强调军队要练伍法、练胆气、练耳目、练手足、练营阵、练将。

      他于1572年冬,在蓟州镇汤泉(今河北省遵化地区)组织了一次为期20天有10万余人参加的军事演习,表明军队教育训练发展到一定水平。但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缓慢,军队主要使用冷兵器作战,军队教育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变化不大。

      近代军队的教育训练始于最先进行产业革命的欧洲。17—19世纪,英、法、德、俄等国,相继发生了社会革命,生产力得到巨大解放,科学技术空前发展,引起了武器装备、军队编组、作战方法的一系列变革,从而使军队的教育训练产生了较大的飞跃。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建立技术兵种,出现了野 战、攻城和要塞炮兵,建立了一批军事技术学校,开始培养专门的军事技术人才。掌握使用枪炮等武器、线式队形作战和步炮协同,成了训练的主要内容。

      法国拿破仑一世、普鲁士克劳塞维茨、俄国彼得一世和A.B.苏沃洛夫在指挥庞大军队集团作战和训练实践中,总结了正规军队的作战行动和训练方法,在一些条令和教令中得到反映,成为当时军队教育训练的基本依据。

      革命导师恩格斯也对教育训练作过精辟的论述。他在《德国战争短评》一文中指出:“虽然民族热忱对战斗有巨大的意义,但是如果缺乏训练和组织而仅凭热忱,任何人都不能打胜仗。”强调军队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才有战斗力。

      中国近代的军队教育训练起步较晚,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下缓慢的发展起来的。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中国清朝政府在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下,先后开办船政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等,编练陆军,建立水师,购进西洋武器,聘请外籍军事教官,学习西洋战法,开展了使用新式武器及相应战术的练兵活动。

      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于1924年创建了黄埔军校,以俄为师,对中国军队进行近代的正规训练,这是中国近代军队教育训练发展的重要标志。

      “立正!”

      “向后转!”

      “齐步走!”

      走正步,收拾内务这样的训练,开始于在大量平民开始参与军队的近代欧洲。新兵不再是从小已经受过剑术骑术格斗训练的骑士子弟,而是随便从某个村子征兆过来的大叔小伙,可能连怎么握剑都不知道。

      同时随着平民的增多,战争的规模急速扩大,如何指挥这些士兵,成为了一大难题。

      比较早期靠这种训练成功的部队有两支,普鲁士军队横扫欧洲就不必多加累述,英国克伦威尔的新模范军则并不那么广为人知。

      在英国内战的时候,支持国王的贵族军和反对国王的议会军交战,议会军虽然人数要占很大优势,但是在于贵族军作战的时候总是处于下风。原因是贵族子弟往往从小接受格斗训练,同时信奉骑士精神的世家子弟往往作战非常勇猛。而议会军的部队往往是临时征召的市民、农民,甚至还有来混饭吃的酒鬼恶棍等等。虽然火枪一定程度弥补了差距,但双方的战斗力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于是克伦威尔组建了“新模范军”,以严格的队列纪律训练来约束部队。

      刚开始组建的只是一个骑兵团,后来在议会军中扩展开来。

      从此,严格的纪律和命令的绝对,部分代替了骑士精神的勇猛,而整齐的队列阵型之间的支援配合,也弥补了个人“武艺”的差距,使得议会军最终获胜。

      那中国军队的队列与内务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清末曾经完整的引入了德国的普鲁士步兵操典,袁世凯的北洋军就是据此训练的。到了后来的20世纪30年代,全中国只剩下一支部队,仍然严格按照普鲁士操典的章程进行队列,正步训练。这支部队,就是当时在陕北的共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