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五章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最新网址:自土木堡以来,文官集团势力逐渐坐大,到了弘治朝这种君与士大夫共治的局面基本定型,就是皇帝的圣旨,也需要内阁附属才能具有法律效应,甚至有不少文官以拒绝皇帝圣旨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相反,武人的地位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下降,甚至一镇总兵见了区区一个七品县令都要行跪礼。

  袁崇焕为四品宁前道时,就曾无旨斩杀从二品的宁远副将,后来双岛之变时,更是矫诏斩杀朝廷正二品持节平辽将军毛文龙,对此,天启和崇祯两代君王竟视若无睹,大明武人地位之低,可见一斑。

  这次李兴之主持的科举改革,要求文人科考射御二术,显然是要刨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根,这令在京的文人士子以及百官自然是一片哗然。

  “孤年纪大了,今日有些累了,科举改制之事,还是待丞相回朝后再做计较吧!”

  福王朱常洵眼看局势有些失控,又见诸官群情汹汹,他不由地想起了自己老爹万历皇帝面对文武百官们是如何推诿的。

  “呃……本王昨夜恐是受凉了,这会头痛欲裂,这朝会就先散了吧,至于所提之科举改制之事,明日早朝再和诸位商议如何?”

  德王也连忙开口,开玩笑,刘理顺本来就是李兴之一党,自己和福王如何处置,就是处置了,镇守宫禁的锦衣卫能听自己的?

  “两位殿下何以推脱,文人习武,乃是断我圣人传承,儒家道统之大事,大王若不从臣等所请,臣但恐有失天下士子之心,国家社稷不保矣!”

  “德王殿下、福王殿下,我朝以文御武乃是防止武人坐大,唐朝藩镇割据之乱局殷鉴不远,两位大王若不答允臣所请,臣便撞死在奉天殿前,也好过看我皇明三百年基业一朝尽丧。”

  陈启新霍然而起,一脸决绝地看向朱由枢和朱常洵。他到没有和吴昌时等人勾结,实是受程朱理学熏陶已久,说句不好听的,其实就是个迂腐文人,不满李兴之随意改变祖宗陈例。

  这种读书读怀了脑子的文人,往往最容易为人蛊惑,眼见福藩和德藩要罢朝而去,脑子一热,一头就往殿前一侧的白玉栏杆上撞去。

  “陈主事不可!”

  “陈主事不可!”

  范景文等人见这生瓜蛋子竟然要以死相谏,惊的也不管失不失仪了,抢步上前一把拽住陈启新的衣衫。

  只不过诸人还是慢了一步,这一头还是碰到了栏杆上,好在被几人拉了一把,缓冲了一下,额头还是硬生生地剐蹭到了栏杆一角,只听“咔嚓”的一声,前额顿时血肉模糊,血花四溅。

  “哇哇……!”

  宝座上端坐的永历天子,被这骇人的场面惊的连声哭泣。

  “哼,尔居然敢咆哮奉天殿,锦衣卫给本王将其拿下,关入诏狱,待三法司勘定其罪,退朝!”

  朱由枢也心惊不已,他在济南时就听说文官的可怕,但是万万没想到这帮文人士大夫竟然敢血溅奉天殿,连忙喝令随侍在一侧的王德化护送皇帝回宫。

  福王朱常洵也惊愕不已,他本以为经过处决陈演和魏藻德之事后,朝廷的文官会安分几天,熟料李兴之刚刚离京不足半月,这帮文官又开始作妖了,见朱由枢和王德化护持着天子往内宫方向退去,也急忙起身,小跑着追了过去,心中则犯起了嘀咕,老子花四百万两到京当这个辅政王,到底是对还是错?这动不动就血溅宫城,谁他娘的受的了。

  退朝以后,在有心人的操作下,陈启新血谏之事不胫而走,国子监、在京的文人士子们闻得陈启新为民请命,竟然血谏之事顿时鼓噪起来。

  二十六日,部分学子们终于在一部分朝廷官员的引领下群情激愤的跑到紫禁城大明门外堵门闹事,声称两位辅政王和陛下不留中“科举改革”的条陈,他们就跪着不走,还要两位辅政王惩处上表的“奸佞小人”。这“奸佞小人”指的便是新任内阁首辅是刘理顺,可明眼人都知道这四个字用在李兴之身上更为合适。

  数百名士绅学子联合数十朝廷官员一起闹事,再加上那些个不明真相的百姓,这声势绝对要比上群臣弹劾刘理顺来的利害,就算最终仍然阻止不了科举改革之事,可领头的陈启新、吴昌时等官员肯定会名利皆收,扬名天下,想反,李兴之和刘理顺等要求改革的朝廷官员,便会陷入舆论中心,成为所谓的百姓口中的奸臣乱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