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圣公之德



  恋上你看书网,明末国贼

  天下衣冠仰圣门,

  旧邦风俗本来敦。

  一方烟火无庵观,

  三氏玄歌有子孙。

  城郭已荒遗址在,

  书文半灭古碑存。

  凭谁更续东游记,

  归向中朝次第论。

  曲阜县城是明朝正德年间为了保护孔府重新修建的,以夯土筑基,通体用青条石和青砖垒砌而成,宽丈许,城高两丈有余,周长近十里,城外还有一条宽约丈许的护城河。

  县城设有五道城门,东门曰秉礼、东南门曰崇信、南门曰仰圣、西门曰宗鲁、北门曰延恩。各门都筑有深阔的瓮城,城门上建有歇山重檐式的城门楼。

  正南门就是衍圣公府以及孔庙的所在,正依坐南朝北之说,端的恢宏大气,好一个文气昌盛之所。

  八旗军大举入境,令曲阜世职知县孔贞堪大惊失色,说实话他根本没有想过大清军会杀入兖州,直逼曲阜、滋阳而来。

  当然,出了这么大的事,那肯定要向曲阜城最有权势的衍圣公禀报了,要不然这知县他也别想干下去了。

  “快,快给本老爷备轿,本官要拜访圣公。

  那些衙役不敢怠慢,连忙扶县尊老爷上了轿,径奔孔府。

  孔贞堪忧心八旗军入境之事,心中烦忧,不时地扯着轿帘,朝外观望,眼看到了孔府所在的阙里街。

  “压轿,压轿!”

  这里距离孔府已经不足一里了,孔贞堪哪里还敢坐轿子,下了轿子一路小跑着来到孔府门前,

  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何况是这圣人府邸。

  孔贞堪可不敢托大,小心翼翼地踏上台阶,对守门的门子施礼道:“下官曲阜知县孔贞堪有十万火急的要事求见圣公,还请小哥帮忙通传一下。”

  说罢手往袖袋里一伸,变戏法似的掏出了两张银票,递了过去,讪笑着又说道:“一点茶水钱,还请小哥通融。”

  孔贞堪虽然怕死,这清军入境的消息未得到孔胤植允许,他可是不敢乱说的。

  那门子接过银票,也不多看,随手往袖袋里一送,有些为难地说道:“县尊老爷,非是小人不通传,圣公这会正在见客,要不您在耳房先喝口茶,小的先和管家说声。”

  孔贞堪心下焦燥,却又无可奈何,只得随那门子进了耳房。

  好在那门子还算有些良心,收了钱倒也办事,当下就入了府,去寻管家孔方汇报此事。

  门子说的不错,当代的衍圣公孔胤植确实在见客,而且是贵客,能给孔府增加百万两白银的大客户。

  “圣公,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呀,这粮食只要到了太谷,这价格就翻了三翻,人家说了有多少,他们吃多少,若是您还不放心,人家愿意出五成定金。”

  “什么,叔公你可说的是真的?那范家联系我们,只说运到山西,一石粮食四两半银子。”

  五经博士孔胤钰惊呼起来,一脸不可置信地看着眼前的年轻人。

  “好了,不要吵了,一惊一乍地成何体统,让孔先生说完。”

  坐在主位上的孔胤植有些郁闷地看着眼前侃侃而谈的孔闻俊。

  按族谱,这孔闻俊也是他的叔公,可是毕竟年纪才二十左右,加上孔胤植身为堂堂的衍圣公,怎么可能放下架子去尊称一个旁支。

  孔闻俊的父亲孔宏开按族谱来说正是孔子的第六十一代传人,却是比孔胤植大了两辈,乃是当代衍圣公的爷爷辈了。

  “圣公,那是范家诓您呢,您不知道在辽东粮食都炒到八两一石了,我开价六两,减去运费和消耗,也只能赚两三钱一石,咱们本是一家人,我骗谁也不敢骗您呀。”

  “嗯!孔先生,这买卖是挣钱,我孔家别的没有,这粮食管够,你就是要几十万石,也是有的,只是将粮食卖给东虏,本公恐怕不合适吧。”

  孔胤植一边说话,一边轻敲案几,眼神不时地瞄向孔闻俊,心中暗叹,这孔宏开搬到山西太谷仅仅二三十年,就创下了偌大的家业,看这孔闻俊的口气,他们太谷孔家怕是比山西八大家也差不了多少了。

  “圣公放心,大清皇帝并非您所想象的那样是野蛮的蛮夷,自崇德元年,大清皇帝就在盛京建了孔庙,并亲自率领百官祭拜,我太谷孔家能得以发展,亦是大清皇帝见我家乃是圣人之后,故赏赐日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