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帝王之道,权力分享-第3/5页



    嬴政疑惑。

    赵昆又道:“虽然始皇帝迁移了大量六国遗族入咸阳,但漏网之鱼却不少。”

    “这些人从贵族沦为平民,也就断绝了晋升通道,那他们无法获得特权,如果再有一点实力,恐怕便会考虑造反。”

    听到这话,嬴政眉锋微蹙,陷入沉思,良久后,疑惑的问道:“大秦不是有推泽入仕的途径吗?他们怎么无法获得权力了?”

    “大秦确实有推泽入仕的途径。”

    赵昆点了点头,又话锋一转:“但义父别忘了,那些六国遗族,在入秦为官之前的身份。”

    “身份?什么身份?”

    “在秦国统一之前,私学尤为昌盛,百家学说,争相嗡鸣,其中以儒学为广。”

    “所以六国官吏中,肯定不乏深受儒学影响之人,我们都知晓,儒士恩怨心极重,历来记仇,睚眦必报!”

    “他们视仕途为生命之根,就算推泽,也不会推泽比自己优秀的人才。”

    “如此一来,大秦朝堂良莠不齐,而民间能人异士辈出,长此以往,乱局必起!”

    听到这话,嬴政再次陷入沉默,而赵昆并没有打扰他。

    反观王贲,正一脸复杂的望向自己。

    赵昆只是对他笑了笑,便闭目养神。

    其实这些观点,也是历史的总结。

    从古代制度推演来分析,权力分享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汉朝,就有察举制度。

    这个制度的目的,就是分裂各地豪强,让他们有了进入中央,分享权力的机会。

    再比如隋朝,科举制度。

    直接将权力分享推到了顶峰。

    说白了,就是让那些有能力的人一展所长,别整天东想西想的造反。

    其实在跟嬴政讲之前,赵昆脑中就有想过,若是秦朝有科举制度,那些楚国余孽会不会造反?

    答案是不会。

    因为通过科举来获得权力,比造反的成本更低,代价更小。

    当然,赵昆是不可能告诉嬴政科举制度的,因为那些六国余孽如不反,自己哪来的机会?

    之所以告诉嬴政这些,是想打开他的思路,看清大秦的本质,坚定他造反的绝心。

    沉默半响,嬴政回过神来,抬头望向赵昆:“我儿造反的底气,莫非是笃定了始皇帝驾崩之后,天下将乱?”

    “不错!”

    赵昆睁开眼,非常欣慰的点了点头。

    嬴政心里狂吐槽这小子欠揍,嘴上却追问道:“既然我儿发现了弊端,可有解决之法?”

    有肯定是有滴!

    但我不告诉你啊!

    赵昆心中这样想着,嘴上却无奈的答道:“没有。”

    朕不信!

    你小子诡计多端,朕若信了你,这皇帝你来坐!

    嬴政心中冷哼,脸上却忽然悲愤起来:“我儿在义父面前,居然还藏拙?”

    说着,又唉声叹气道:“哎,昆儿已经不拿义父当亲人了啊!”

    “义父何出此言?”

    赵昆一脸错愕,王贲一脸无语。

    却听嬴政又叹道:“昆儿口口声声说为义父造反,可总不将话讲清楚,义父心里实在没底……”

    听到这话,赵昆直挠头皮,心说义父咋这么矫情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