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五章 汉阳钢铁厂-第3/4页



  董书恒乘船经过武昌城的码头区的时候发现沿江地带都是繁华的商铺和仓库。

  码头上有很多扛活的工人,在帮助货船装卸货。

  现在已经是五月份,沿江的地方已经十分炎热。

  大部分的码头工人都是光着膀子干活。

  有的扛麻包的码头工人肩膀上会垫上一张麻布做的护肩,上面有一个帽子可以将头也都护住。

  有些人的护肩下面会缝上一层棉布,这样能够避免肩膀上的皮肤被麻包磨破。

  他们身材健壮,皮肤又黑,光着的上身露出了一块块的腱子肉。看样子他们虽然辛苦,但是吃的还不错。

  许多人见到是长江水师的炮艇经过,都忍不住驻足观望一下,然后继续干自己的事情。

  长江水师的炮艇正常会巡视江面,保证航道的安全。不过也不是经常看到,毕竟长江那么长。

  长江中上游地区在满清时期有不少江匪,专门打劫江上的过往商船。

  他们平时也是跑船的,但是见到落单的商船就会生出歹心,化身水匪。

  这种水匪非常难抓。复兴之后,这些水匪依然存在。

  尤其是现在江面上的航运更加的繁忙之后。

  有些人还在想着做这种一锤子的买卖。

  复兴军不得不在沿江的各地划分不同的水警区。

  给那些水警分配巡逻用的快艇,这才遏制了这种情况。

  当然了,长江水师的巡查威慑也是必不可少的。

  现在的几个内河水师,要数长江水师的规模最大,而且长江水师现在也不是原来长江水师,舰队中增加了几艘稍大一些的炮艇,显得更加的威武雄壮。

  码头上人太多,有些乱,不然董书恒都想要去武昌的码头上转一转。

  江的北边是汉阳府,看起来没有武昌府繁华。

  但是那里在建造一座大型的钢铁厂,这座钢铁厂主要是辐射长江中上游地区。

  还要为武昌府的造船、机械等工业发展提供钢材。

  原本董书恒在江宁开办了钢铁厂,不准备再在武汉开办钢铁厂。

  因为他觉的有长江水道的连接,运输应该不成问题。

  但是董书恒还是低估了工业化进程中钢铁的巨大需求。

  现在复兴军即使建设了五个钢铁基地,依然满足不了自己对钢铁的需求。

  每年还要从海外进口钢铁。

  董书恒估计这种情况还要延续很长的时间。

  因为仅仅是铁路线消耗的钢铁就是海量的。

  复兴军有大量的地盘需要用铁路来连接。

  还有董书恒规划的水电工程,也需要消耗大量的钢材。

  这还没有算上民间需求的上升。

  等今后老百姓的生活好了,他们要建造更好的房屋,肯定需要钢材。

  地方上要建设更多的工厂需要钢材。

  要造拖拉机、造汽车都需要大量的钢材。

  最终,董书恒还是决定在汉阳府这里再建一座大型钢铁厂。

  也许是因为某种情节,董书恒决定亲自来为这个钢铁厂剪彩。

  此时,水师的船队在江面上拐了一个湾,向着一江之隔的汉阳府赶去。

  汉阳府城的边上龟山之侧的沿江空地早就已经被空了出来。

  一座钢铁厂拔地而起,远远就能够看到一些高炉拔地而起。

  这个钢铁厂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所有的设备都是自己生产的。

  小克虏伯过来之后,带来了全套钢铁制造技术。

  这其中就包括炼钢设备的制造技术。汉阳钢铁厂的的设备就是大丰的大型设备铸造厂制造的。

  在此之前,他们也为其他的几座钢铁厂制造了设备。

  但是还没有哪一座工厂是全部使用自己生产的炼钢设备的。

  当然了,整座汉阳钢铁厂,不可能仅仅只有炼钢设备。

  全厂包括生铁厂、贝色麻钢厂、西门士钢厂、钢轨厂、铁货厂、熟铁厂等6个大厂和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造鱼片钩钉厂等4个小厂。

  为了这个钢铁厂,商务部投资委员会出资246万华元,控股百分之五十一,鄂北地方官府投资142万华元,控股百分之三十。剩下的股份面向社会筹集资金,实际支出在600万华元左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