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六章 老家伙们的想法-第2/3页



  当然说他们老家伙,实际上他们俩也就四十几岁,不过在这个年代都是要做爷爷的人了。

  “老向,听说你家里的三小子考上了什么学院?你说你一个老猎户怎么就能培养出个书生出来?”

  两个老家伙凑到一起谈的最多的就是家里的后生。

  向勇用筷子夹起一把肚丝放到大铁锅中涮了几秒钟就提了出来,蘸了一些蘸料就全包进了嘴中。

  嘎吱嘎吱地嚼了起来,肚丝涮的时间不能长,不然就老了。这样在滚汤中烫几秒钟就好,吃到嘴中脆嫩爽口。

  向勇嚼完之后,灌了一小口酒,才接着张森的话茬说道:“兴许我老向家以前也是书香门第呢?”

  “其实啊,我就是把着一点,总统提倡做什么,我老向就做什么,准没错。”

  老张有些不屑地说道:“嗨,难道我老张就不听总统的话了吗?要不然我又怎么会漂洋过海来到这老林子中。别说这里的木材真实棒。我昨天发现了一棵书,要十几个人才能够抱的过来。”

  “老张,你咋又提到砍树了呢!其实你们家也不错,几个小的在军中打拼一样是一条出路。但是你听说书的讲过吗,打天下靠武将,治天下靠文官,你看我们赵队长那样的就是文官,王连长都要听从他的指挥。”向荣说道。

  “其实,老张我有个建议,你们家几个小子要当兵就要到偏远点的地方当兵,那样才能够捞得着仗打。你看我们的华夏国,何止是富源万里啊!在内陆是没仗可打的,没仗打咋立功呢?”

  老张点头道:“好吧,老向,你说的倒是有道理。”

  “你们猎户的脑子就是活络啊。”

  两人实际上还是安徽的老乡。

  当初向勇是山上的猎户,张森是樵夫。

  两人那时候就认识。

  但是两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孩子多。

  太平军将战火烧到了安徽,过不下去的了两家人结伴逃荒到了苏北。

  他们算是幸运的,一到苏北就被那时候的淮海军给招募进了农场。

  两人的手艺在苏北这里派不上什么用场。

  张森转行在农场做了木匠,向勇进了民兵队。

  后来淮海军开发远东。两人又一起报名到远东地区去。

  但是家属和孩子都留在了苏北。

  张森家的几个成年的男娃都被送到了军中。

  混的最好的老二已经成了营长。老大文化不行,一直是一个士官。

  向荣家的几个孩子却没有当兵的,有几个在农场做事,还有一个老四今天才考进了学院。

  老张家的几个都不是读书的料。所以他就奇怪了向勇家的娃咋就出了读书种子呢?

  其实国人的眼中还是觉得读书更有出息一些。

  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华夏的世界观是文人塑造起来的。这些人自然将自己纳入到上品之中。

  “老向,来,走一个。我看咱们要知足,要是还在老家,我们不说自己怎么样,就是家中的娃子非得饿死一半不可。”张森举着酒壶说道。

  “谁说不是呢,老张,也许就我们这些老家伙最感激总统。现在有些小家伙都已经忘记了当初吃苦时候的感觉了。”向荣感慨道。

  “我看咱们现在这个地方似乎比远东还要好,到时候这里要是分地的话,我就让家中的老二和老三都搬过来。让我老向家也开枝散叶。“向荣继续说道。

  “嗯,你说的有道理,有句话叫什么来着,对了,鸡蛋不能搁一个篮子里头。我家老大马上准备退伍,我也让他迁过来,整个万八千亩地,以后这边也有我张家一支支脉。”

  两个老家伙在规划未来家族延续。

  另外一边赵旭却在想着接下来的行程。

  等明天木排扎好了,整支开拓队就可以顺流而下,到时候速度就快了。

  根据水流以及地图上标记的距离,赵旭大概能够计算出到达河口处的时间。

  据说英国人在大奴湖的东南岸已经建立了据点。

  到时候开拓队进入大奴湖之后肯定是要跟英国人接触的。

  上面的命令是不主动挑衅英国人。但是在英国人对开拓队发动攻击的情况下,可以反击。

  具体怎么做还要赵旭自己掂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