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二章 大华夏圈初成-第2/3页



  小国王尚泰王现在在华夏求学,没有什么束缚,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小尚泰王偶尔还会跑到董书恒这里玩。他最近迷上了电学,总是缠着董书恒带他去徐寿的电力实验室去。

  在西边,复兴军利用陆路交通的上的便利,发展与包括爱乌罕在内的中亚三国之间的贸易的关系。

  这种贸易完全是互利的。

  爱乌罕的坚果、布哈拉的地毯与羊毛沿着丝绸之路输入到华夏境内。

  不过这里的市场并不大,复兴军最看重的是通过这里连接波斯的商路。

  相对于中亚三国,波斯这里物产要更加丰富一些。

  而且波斯这里的贵族购买力非常的强,每年要从华夏购进大量的丝绸茶叶瓷器。

  而且,董书恒一直希望能够从波斯修一条到土耳其的铁路,打通与欧洲之间的路上联系。

  这个设想显然是很难的,因为土耳其和波斯之间是世仇。

  因为宗教的原因,他们的仇恨甚至是不可调和的。

  不过好在现在这两个国家都处在内忧外患之中。

  董书恒就可以在这方面拿捏他们了。

  与中亚以及西亚地区的贸易是英国人没办法阻断的。

  如果英国人想要阻断复兴军向西,那么他们就要投入大量的陆军。

  这又回到了开头的问题。英国人只能够维持住自己的海洋霸权。

  没有办法成为一个陆地霸权国家。原因上面已经分析过了。

  再说南面,复兴军对英国人控制的印度地区实际上是掌握着进攻的主动权的。

  印度的地势是北高南低,与华夏之间隔着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

  但是在华夏一侧是面积巨大的高原地区。

  这里可以视为一个缓冲地带。只是这个缓冲地带掌握在了复兴军的手中。

  复兴军的想要进攻印度地区,可以通过拉达克、廓尔喀或者哲孟雄。

  这些点随时都可以对印度地区发动突然袭击。

  而且可以直接打到英属印度最为核心的殖民地带——恒河流域。

  而英国人要想从这里向北进攻,却不会对复兴军的根本造成影响,反而会受到高原气候的影响。

  不需要复兴军出动多少兵力就能够将这些英印军消灭在高原之上。

  满清时期对这里不够重视。

  要是满清能够武装起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这些藩属国。或者是在这里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那么当初英国人发动鸦片战争的时候,清军可以让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这支军队挥师南下。

  这样完全可以对英军做到反制。

  但是清庭如何能够有这样的战略眼光呢?

  董书恒却不会放过这样的地理优势。

  复兴军非常重视对这里的管控。

  喜马拉雅南麓的这些藩属国,复兴军采取了积极拉拢的态度。

  对于南麓的这几个国家都派遣了大型使团。

  其中就包括大量的教官,帮助他们建立新军,抵抗英印军的进攻。

  目前复兴军扶持最成功的廓尔喀人。

  原本廓尔喀就是南麓诸藩属国中最强大的一个国家,面积也最广。

  廓尔喀人也非常的英勇善战。现在复兴军已经帮他们建立了一个师的新军。

  这个师的廓尔喀人全部都装备上了火枪。这些廓尔喀战士作战英勇,他们有了火枪之后,远距离战力不比英印军差,近战他们的弯刀则更强一筹。

  以前他们跟英印军打仗胜少负多,主要就是因为装备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现在这些人从复兴军那里得到了武装之后,战力提升不止一个档次。

  但是这次对英国人发难。

  董书恒没有动用廓尔喀人。但是他们却牵制了大量英军的实力。

  正是廓尔喀人让拉姆齐不敢将恒河上游的兵力向下游调动。

  这算是一种震慑。

  为什么作为一个海上霸主,英国人到现在都还没有对复兴军宣战?

  这种来自北方的震慑应该也算是一方面的原因。

  我们再顺着逆时针看这个大华夏圈。

  盘踞在印度东北部的太平圣国,虽然到现在复兴军都没有正式承认。

  但是圣国实际上还是纳入在大华夏圈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